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  相似文献   

2.
筷子的礼俗     
正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古代的礼俗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当今现代社会的礼仪,是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的一种文明。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还记得童年所受的餐桌家教,其中令人难忘的是筷箸礼习,现在回想起来,用筷约有十忌。  相似文献   

3.
遂昌古有于立春前一日,"官祀芒神,行鞭春礼,家设酒肴,祭祀土神"之俗.又于三月亥日,"祭祀先农,行耕籍礼".自明至清,历有传承.在汤显祖的"迎春"诗中,对特定的祭春文化有着直观的反映,鞭春的民俗事象,在诗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4.
投壶,亦称射壶,是一种既登大雅之堂又入巷陌百姓家的传统游戏.投壶是由古代射箭礼仪演变而来的[1].按西周礼制规定,天子朝会群臣时要进行"大射"之礼,诸侯朝见天子时要进行"燕射"之礼,诸侯相会时要进行"宾射"之礼,士大夫桐聚时则是进行"乡射"之礼.  相似文献   

5.
"精"、"气"、"神"作为生命活动三大要素,神依气生,气依精生,精依形生.追求一种本原,感悟一种神韵、一种魅力、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当下随着传统文化精神在装帧设计中的回归,探究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升华,并将它融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去,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书社"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左传·哀公十五年>,齐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逊于齐.齐侯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这儿的"千社"也应该是书社.所谓书礼就是将家长或男丁的名字书于版图,置于社中,以便按照户数的多少及各户的情况,来平均其负担.书社和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就是士地神.  相似文献   

7.
“立春祭”     
千百年来,人们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追求永恒不变.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华夏祭祀文化逐渐消逝. 如今,走进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我们却有幸可以看到保存完整的立春仪式——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在这里,每年立春,人们都会按照传统习俗扎春牛、扮芒神、供祭品、焚香迎奉、演戏酬神、插花踏青,迎春接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体现了华夏千年农耕文化的不息传承.  相似文献   

8.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9.
祖先崇拜属于原始信仰,是建立在死亡恐惧和鬼魂崇拜基础之上的,它是生殖崇拜和鬼魂崇拜共同的产物.祖先崇拜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在亚洲、非洲许多国家广泛存在,"对于中国民众来讲,祖先崇拜很明显来自于血缘家族制度的世俗亲情"[1]69.传统的中国儒学强调"孝"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黎族的祖先崇拜既体现出了传统中华文化的普世性特点,也蕴含着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开锁,又称"圆锁",是一种成年仪式,也称12岁过大生日,古代主要在我国北方流行,现在山西、山东等地仍在延续着成年开锁礼的传统.开锁礼在我的第二故乡山东省聊城市仍保持着其古朴的风貌,人们俗称其为"开锁子",开锁子有着同定和繁琐的程序和仪式.  相似文献   

11.
宁西林  史杰 《兰台世界》2012,(15):69-70
礼育是儒家学者关于礼的制度、仪式和价值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体系,是儒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的传统"礼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比之"德育"的内容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12.
在<辞源>中,偶像的意思就是"以土木或金石所制的人像",①由此可知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带有一定的虚幻性.传统的偶像一般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首先是作为"神"的偶像,比如各种道教神玄武神、玉皇大帝,比如佛教神佛祖、观音菩萨、罗汉等.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仁、礼"控制思想是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在将人看成是"价值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通过"仁"(道德规约来约束人)和"礼"(外在规则来约束人)来对人进行管理的一种文化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素书>的作者并非一人,是汉至宋间文人陆续完善而成.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  相似文献   

16.
"投壶"这项活动起源于春秋时期,一直流传到明清,长达两千多年.初期的投壶活动,有一定的等级和礼节.投壶礼用的"壶"是宴席间用的酒壶,箭用一种名叫"棘"的树木特制,不去皮,没有"镞",也没有"羽".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 (一)科学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  相似文献   

18.
韩英  于海 《山东档案》2008,(4):69-70
先秦时期是我国史官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刘知几在<史官建置>中说: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成异."上古时期,巫史不分,史官是巫祝的一部分,主要从事祭祀活动.当时史官有很大的政治权力,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甚至左右王权.商时,史官从巫祝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事,主要职责是记言、记事.由于"殷入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巫官地位高于史官.经夏、商两朝的发展.周公"制礼作乐",周时史官制度日益完善.据<周礼>记载,西周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儒家思想向来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乐"."礼"指礼节,"不学礼,无以立"."学礼"、"知礼","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向来注重以礼相待,尤其是卑下者见到尊长者更要注重礼节.礼仪可以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比如,在古代通过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表示尊重,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表示谦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