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校园安全事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加强制度建设、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安全管理,明确责任,落实措施,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
张文胜 《考试周刊》2009,(45):202-203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提升学校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和谐中创新,着力构建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新型示范初中。  相似文献   

3.
王郁超  弋鹏  周成 《文教资料》2013,(21):56-57,59
大学生宿舍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宿舍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和发展受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挑战与冲击,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安全、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树立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辅导员》2010,(10):F0002-F0002
素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的兖州市,历史悠久,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坐落于市区的兖州一中创建于1943年9月,现有67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效课堂建设示范学校、山东省高中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课程改革50所联系学校之一、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5.
蔡建中 《考试周刊》2013,(70):172-173
<正>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我校开展以"环境育人、制度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和谐、高效的育人环境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一、构建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是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6.
城阳区职教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000余人,教职工400多人.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和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十多年来,学校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发展内涵,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学校的办学品位有了大幅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进入青岛市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知识、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和优秀文化的辐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优秀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对教育学生、示范家庭,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是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扣时代特征,立足学校实际,既要有"根",又要有"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和谐发展。近三年来,南堡四小加速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寻找德育细节,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文明校  相似文献   

9.
李玉青 《青海教育》2010,(12):F0002-F0002
作为青海省的窗口学校,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多年来紧紧围绕“健康求美 善思 益智”这一育人目标,不断整合校园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师生校园生活内涵.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了素质教育深入发展。2008年12月被西宁市教育局确定为“西宁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  相似文献   

10.
坐落在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该校坚持“蒙养玉成,必作于细”的核心理念,以构建“人文和谐、书香浓郁的现代化示范小学”作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致力于书香校园创建,形成了具有自身个性化特色的办学模式。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6):F0002-F0002
山东省临沂枣沟头中学创建于1968年,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临沂市教育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秉承“德育为首,科研先导,质量立校,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是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结果。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必须把握六个和谐: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困难学生帮助工作、学校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和谐、教育管理过程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发展的和谐和育人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朱巧玲 《考试周刊》2011,(72):211-212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当前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应有的育人氛围。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构建具有魅力、活力的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10,(15)
素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的兖州市,历史悠久,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坐落于市区的兖州一中创建于1943年9月,现有67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效课堂建设示范学校、山东省高中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课程改革50所联系学校之一、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5.
孙延岭  王策 《现代语文》2005,(11):F0002-F0002
腾州市第五中学,始建于1958年,占地109亩,现有在校生2200多人,教职工150余人,拥有一批市级以上的明星教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各级各类先进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腾州五中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之路。形成了“校园文明,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现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国“教育现代化区域发展模式实验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校、山东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枣庄市“德育示范校”、枣庄市“电教示范校”、枣庄市首批“文明校园”、枣庄市高考优秀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连年攀升,2005年,本科录取134人,增长42%。近几年来,学校投入近千万元,先后建起了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标准运动场、高标准篮球场等:投资近300万元建起了多媒体阶梯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电子备课室、音乐欣赏室、舞蹈室等,千兆校园网接通宽带因特网,每口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达到了闭路电视校园网和计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和适应社会进步的能力明显低于身心发展健康的人,他们想要了解世界,想要快乐成长,想要融入社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做学生的支架,为孩子助跑,要为他们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学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作为治校方略。用文化启迪心智,用文化激发思维,用文化改进行为,用文化兑现文明。以"务本求实,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精神为主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特殊教育群体的特有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意识,是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重要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的价值取向:搞好学校体育的各项建设,注重体育的协调发展,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凸显大学校园人文特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发扬高校优良传统;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实现学校运行民主化、程序化、科学化;以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为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爱岗敬业、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多管齐下,才能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9.
学校充分挖掘悠久的办学历史,确立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乐成",即学生乐学乐思成人成才,教师乐观乐境成长成功.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建章立制,形成和谐的制度文化;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教学行为,树立良好的教师文化;培养良好习惯,快乐成长,彰显文明的学生文化;加强环境育人,文化熏陶,构建精深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0.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但工业文明时代产物的学校教育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价值冲突,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和内在阻力。“双减”政策把青少年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接触自然,融入生活,为生态文明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双减”带来的契机,通过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合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