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陈志丹 《成才之路》2011,(16):91-I0020
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它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语文课是美的,它不仅要展现本文固有的美,而且要发现、领悟、创造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引导他们欣赏生活、珍爱生命、感知人生的真、善、美,培养健康纯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理念。面对美文,就要美教,但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呢?这就需要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领会作者思想创设一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人手,领会作者思想,体会作者情感。  相似文献   

3.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教者的责任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启,以“读”为主要手段着力于“导”,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一、在轻读想象中领悟语言情境 轻声读,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借助语音,凭借想象,感知语言内容,还原课文画面。因此,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内  相似文献   

4.
谢丽雪 《教师》2023,(11):21-23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趣入境,走近诗意,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键。文章作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古诗词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培养其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并对以趣入境的内涵展开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作者提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游戏让学生“入境”,增强教学趣味性;可以以典故让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以情境让学生“入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可以以体系让学生“入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提升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获得情感的历练。这种历练过程,包括对美的感悟与品味。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个体审美,提升审美素质。创设情境感知美。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音乐和图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  相似文献   

6.
《颐和园》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课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它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同时,它是体现单元训练项目“写文章要有中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颐和园优美景色是教学的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呢 ?其做法是:   一、入境审美   本文构思清晰,画面绚丽,处处溢美。感悟它的美丽,是让学生动心动情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引导学生入境,去感受它的美。 1.看。孩子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  相似文献   

7.
要摆脱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必须走出重讲解轻感悟的误区,尽量诉诸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语言感觉,让他们用心去感知,用心去体悟,用心去感受.使课堂教学进入叶圣陶先生曾经描述过的那种境界:"一个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则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的有效方法.在精妙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有一种摆脱了实际需要之后的自由解放感和超越狭窄应试圈之后的广阔无垠感.这是一种审美的氛围,师生融化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之中,都有一种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语文课如春风化雨,学习语言成了其乐融融的享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得到语言形象、语言意义、语言情感的感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创设课堂情境,搭建学生感悟的温棚.  相似文献   

8.
语感主要是指人对言语的感知、领悟和对语言文字的迅速理解能力,是构成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郭沫若先生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和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关键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提供的情境,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注重情感体验。一、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像,感知语言形象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10.
刘二美 《中小学电教》2012,(11):109-109
情境教学包含语文知识的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等许多因素。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感悟内容,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同时凭借小学生进入情境的内心感受,让他们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那么。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知识探究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意境比较深远,小学生理解起来具有较大难度,因此要巧妙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古诗词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从而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积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知识探究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意境比较深远,小学生理解起来具有较大难度,因此要巧妙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古诗词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从而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  相似文献   

13.
陶跃宏 《职教论坛》2002,(14):32-32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形象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及捕捉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对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以下一些感受:一、在阅读范文中感受美1.语言的渲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语文教学也必须凭借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师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引导学生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细细品味"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没情境,把学生引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去,让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小语新大纲把审美教育明确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要在语文课上实施美育教育,发掘把握小语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是基础,寻求正确的途径与方法是关键。一般来说,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要经历感知形象美,感受情感美和理解美的实质这三步。 一、揭示课文形象,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各种方法去揭示课文具体的、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抓住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画面”。《桂林山水》是篇写  相似文献   

17.
一、以朗读为突破口,触动学生情感勃发,培养他们感知语言的能力,架起“语言→生活”的桥梁。文章是有情之物,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以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读文章,才能让他们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到文章的启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他们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所以,教师在教学教读课时,要把握好朗读这一关。在对学  相似文献   

18.
任永晋 《甘肃教育》2013,(21):76-76
一、在课堂实践中培养语感语感的培养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离不开对语言文字具体的敏锐感觉,也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知,  相似文献   

19.
以语言描绘促悟情入境兰州市七里河区教研室陈秀英语文阅读中的情境教学要注意从需要出发,因材而异。应针对儿童特点创设情境,达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动情晓理,凭借情境理解词语,运用情境训练语言的目的。在整个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描绘起着促其悟情入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小梅 《陕西教育》2009,(6):110-110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看出,语文教学的衔接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标准的提出,必然带动教学理念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抛开传统的教学思路,避免过度的关注文本主题却淡化了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而换之一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去体味祖国精湛的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美妙意境,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使语文教学既让学生赏心悦目,又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