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应当以责任感意蕴的哲学思维进行认识和阐释。责任感的存在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逻辑起点,责任感解释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理论基础,责任感价值是认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理路。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弱化趋势,存在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个人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形成“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即营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氛围、发挥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认知性,形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系统性和“里应外合”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段勃  吴迪 《时代教育》2012,(23):223-22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关注议论,基于此,试图探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以便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从多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杨雪梅 《文教资料》2008,(22):202-204
本文根据当代一小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原因,并且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学习责任感、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起比一般公民更多的责任,包括忧国忧民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为准确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依据,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出自己的思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表现良好,需要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缺失,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6.
韦松吟 《广西教育》2022,(12):40-42
本文阐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原因,提出以良好的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在生成机制形成、多方合力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外在培育机制完善等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路径。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里凸显出来。可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趋于淡化,这使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针对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现象,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导向性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成人成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和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正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实,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佟亚辉  刘秋月 《文教资料》2010,(35):217-218
大学生应是推动时代进步的精英,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层次不一,部分表现为责任感缺乏。但从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逐步提升。本文着重剖析了大学生责任感缺乏的外在表现与成因,进而提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旨在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社会服务工作意义深远,特别是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建立合理、优化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模式,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开展,从而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模式的构建原则进行分析,应从组织保障、管理规范、经费支持等几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工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现状。方法:本研究在西南地区7所二本院校随机抽取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赵兴奎编制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总均分为3.49;(2)在社会责任心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极其显著(p<0.001);(3)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在性别、年级上的得分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专业类别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1)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总体上较好;(2)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各维度差异显著,由强到弱依次是群体责任心、物质责任心、文化责任心;(3)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在性别、年级以及专业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400名“90后”大学生,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家庭支持、同伴支持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较高,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行动、他人责任行动与社会责任行动3个结构维度;(2)家庭支持与自我效能感、自我责任行动、他人责任行动与社会责任行动均显著正相关,同伴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社会责任行动均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支持与自我责任行动、他人责任行动、社会责任行动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同伴支持与社会责任行动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男生受多维因素影响,存在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的女性化危机。体育的应对逻辑有四个方面:一是体育的美学特性有利于破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偏差,二是体育的健康属性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三是体育的竞争对抗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卓越的男子气概,四是体育的规则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高校体育应从四条路径上构建男生女性化问题的应对机制:第一,构建高校体育美育协同机制,建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第二,基于生活化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第三,搭建大学体育竞技对抗平台,培育大学生崇尚竞争的气概和信仰;第四,深化开展体育规则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责任感指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动机和策略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理量表》对817名大学生施测,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大学生总的社会责任感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对性别和年级差异的分析发现,女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差异不显著。(3)对家庭背景变量的分析发现,是否是独生子女在社会责任感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影响显著。(4)对受同伴欢迎程度的分析发现,自我评价为很受欢迎的或较受欢迎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高于自我评价为不受欢迎和较不受欢迎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都呈现弱化趋势。其原因与社会转型的多元化、学校教育的应试化、家庭教育的传统化有关。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和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同时,还需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纵观校内校外,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了,结合工作实际,分析、探讨如何加强开展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云白 《江苏高教》2021,(1):106-109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三方面的困惑:追求私利,无法担当自我;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群体情感淡漠,公共参与缺失;生活方式西化,缺失人类关怀与世界格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应从人类价值的最高立意来澄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以人与社会自由发展的共同理想、平等真诚的共同话语、多元文明的共同价值、推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责任等四个方面作为主要内容,通过重申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重塑教育话语体系等三个层面作为主要路径,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这不仅关系到每位大学生的品质和前途,而且关系到社会发展、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培养一技之长的同时,也应该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以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而其中关注个人发展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强调社会担当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应成为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学经典阅读、在践行中体悟传统文化精髓、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