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王菡 《东南传播》2011,(4):130-132
由"广"而"窄"是现代广播发展的趋势,广播已进入窄播化时代。频率专业化是广播进入窄播化时代的主要标志。然后,目前微博的出现,其作为互联网web2.0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由于其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和特点,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窄播化时代下的广播媒体有必要对微博这一产品进行深一步的认识。本文将在微博定义、传播价值以及广播媒体与微博的融合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2.
刘浩翀 《视听界》2010,(6):36-38
在当前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对传统广播的描述,出现字眼最多的是"压力不容乐观"、"生存环境恶劣"、"弱势媒体"等用词。在目前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还有一种声音是希望借助三网融合,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生机。"广播的生存和发展不能满足和停留在传统广播业务之上,广播今后的工作重心将转向新媒体。"另外,有些专家还做出这样的判断,"融合时代"将是"广播听众时代的终结",而且广播转型的业务领袖将是视频。  相似文献   

3.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10,(10):61-64
新媒体时代依然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广播文艺节目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内容建设,本文从广播文艺自身的特性、受众的需求、传播观念存在的误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新形势下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之路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郭晓 《新闻前哨》2011,(7):90-92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是听,新型广播却在广播的本体以外赋予了某些"看"的形态。由听到看,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更是广播内涵与外延的同步延伸。如何办能"看"的广播?受众如何感受"可以看"的广播?南阳人民广播电台每年140多场的户外直播,验证了看的可能和看的可行,对新媒体时代广播迅速转型和拓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应宏  朱骐 《新闻窗》2012,(2):67-69
2005年以来,合肥、上海、辽宁、北京等地电台相继开播了故事广播。这种以播讲小说、评书和各类故事为主的专业广播频率,适应了信息多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传播内容由"广播"向"窄播"衍化等发展趋势,满足了许多爱听广播、喜欢故事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6.
庄新琼 《报刊之友》2014,(11):112-113
在"大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尤其是地方广播新闻,要如何突破重围,在有限的条件下放大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即在立足本土新闻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文以泉州广播电视台《泉新闻》为例,探讨城市广播轮盘新闻,如何在人力、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挖掘自身内部潜力,走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格式+个性"的轮盘新闻。  相似文献   

7.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张妍 《东南传播》2010,(5):143-145
广播语言是广播媒体内容表达的符号,是广播媒体传播者要善传会用的主要工具。广播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出广播语言尤其是描述性广播语言时,处理好"情"与"景"的表达对于提升传播效果尤为重要。本文在播音前辈总结的"情景再现"表达理论基础上,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神州纪行》节目的语言表达为例,探索广播语言"情"与"景"表达更为多元的手段和方法,以期提高广播语言魅力、获取良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兴媒介的异军突起,广播固然面临受众流失的重重压力,但是广播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媒介即讯息",广播媒介本身的环境互动性、随身性和接收被动性为听众外围认知路径提供了有益渠道;另一方面广播借助声音符码进行讯息传播的先天性、丰富性、联想性优势能够促进专注性信息解读、激发听众共鸣移情式情感,从而建构受众的核心认知路径。基于认知诉求的广播传播二元分析,将给广播的媒介本质提供更加明晰的视角,从而洞悉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彰显时代价值的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10.
李广涛 《新闻窗》2014,(6):80-80
一、新媒体时代概述 新媒体时代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提出的,新媒体时代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综合利用了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和数字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收集、数字电视、电脑等终端和无线通信网、卫星、互联网等渠道,向用户提供娱乐和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式。新媒体也可以称为"数字化媒体",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媒体日益面临"读图时代"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只闻其声"的传统广播媒体,如何让听众通过耳朵"看"到现场,使新闻报道"有声有色",正成为应对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尝试。本文从细节的抓取、音响和现场解说的运用三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金波 《新闻实践》2011,(5):10-11
当今时代,信息是可以共享、复制的,观点却是独家的。 观点决定着媒体的高度、品质、声誉和影响力;观点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广播新闻评论,体现的是电台的立场和话语权。而广播快评这种对新闻即时评点的节目形态,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海量信息时代里,越来越显示其优势和魅力。快评是主持人或评论员乃至听众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作出的简短的广播评论,一般由"新闻事实+评论"组成,其美学特征在于"短平快".  相似文献   

13.
黄卉 《新闻通讯》2012,(7):53-54
"有声读物"通常是指以磁带、光盘或其他数字音频方式为载体进行录制、包装、销售的录音制品;泛指一切以耳朵"听读"为主要卖点的"音频产品"。本文从广播业者的角度,对有声读物的起源与种类、市场与需求、呈现与发展等4个方面作了较客观的论述和探讨;旨在对"有声读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广播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些许管窥。  相似文献   

14.
唐建刚 《新闻窗》2014,(6):79-79
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早已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它,城市早已向"无线城市"迈进。随着互联网的讯速发展,传统媒体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听众的需求、地位和传统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广播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编辑已不再是传播内容的简单组织者和制作人,而是要成为集生产、分析、筛选、编播于一体的全广播编辑。  相似文献   

15.
栾轶玫 《视听界》2014,(3):125-125
未来广播是移动的、云端的、个人的、社交的。自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电台KDKA诞生以来,广播在其后90多年的日子里可谓跌宕起伏,有过罗斯福"炉边谈话"的辉煌时代,有过电视兴盛期的孤寂岁月,有过都市化、私家车兴起带来的"第二春",今天正面临被新技术全面革新的媒介生态下的再次衰微。新生代是被iPad里"咕咕收音机"的"叫早声叫醒的,开始了新一天的音频之旅。从"咕咕收音机"里可以听到全世界上万个电台的实时广播,其中900多个中文台,能随意收听境内外广播,  相似文献   

16.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17.
改造广播     
单文婷 《视听界》2010,(6):18-18
从诞生之日起,广播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曾经,家家户户一只小喇叭,几千万有线广播喇叭一齐传递频率讯号,形成一道独特的时代景观。21世纪,媒体格局翻天覆地。广播在众多强势媒体的夹击之下举步维艰,从"一枝独秀"到"弱势媒体",甚至一度被贴上了"药品大卖场"的标签。  相似文献   

18.
李本学 《新闻窗》2010,(6):121-122
报纸是单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电视则是通过"听"和"视觉"的感观综合让人们得到享受。相对于这两种传播形式而言,广播似乎略处劣势。这就要求广播语言要有文采,  相似文献   

19.
广播与微博广播是最传统的传媒工具,以其快速及时、声情并茂、具体形象、感染力强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一直是各国舆论最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手段之一。美国广播协会给予广播媒体最贴切的形容是"广播:立即的媒体"。广播的现场录音通过现代传播手段使听众闻其声、品其言,如临其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当今世界,新技术、新设备、新收听器材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杜军 《新闻传播》2010,(2):88-88
作为非视觉传媒,广播在众多传媒中曾经被一度认为是"弱势媒体"。但近些年在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竞争需要的改革中,广播愈加"窄播"化,专业频率的划分、专业节目的分工,乃至节目、频率人性化的制作,广播逐渐被人们当做了生活中的“斑马线”和“寒暑表”——与人们同行.须臾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