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李鸿章负责剿捻之前,清廷和统兵将帅的剿捻方略互相矛盾,清军的前线指挥未能真正统一,且清朝的军队腐败.因此,剿捻前期的清军屡屡失败,捻军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这是新发现的清代山东济南府临邑县知县呈报的“防剿捻逆清册”。它以日记形式,逐日记述了同治七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六月二十八日的115天中,清军在临邑县境等地“围剿”西捻军张宗禹等部的激烈战斗情形。对研究捻军失败前夕的战斗事迹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珍藏一本清代山东济南府临邑县呈报“剿捻”战守日记“清册”,系珍贵的原始档案。 “清册”是用毛边纸以墨笔写成,正楷字,字体工整秀丽。共十五页半,封面一、封底一、正文十三页半。封面左上角用红纸墨写“济南府临邑县呈送防剿捻逆清册”字样,封面盖左满文右篆文“临邑县印”关防,正文两页之间盖了七个关防,目的是防止被撕毁中断全意。“清册”缮写后进行过校对,发现了错字在校正后挖补用纸贴盖上。“清册”未写年代,从三月二十八日记到六月二十八日,共记一百一十五天。月份抬头,内容低一格,共记七十九条。  相似文献   

4.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河南,地方官吏纷纷向朝廷申奏告急,清廷朝野震惊,为防北伐军北进京师,清帝急忙宣布北京戒严,并于五月十八日在北京成立京城巡防处,统一调遣北方各省抽调的清军对北伐军进行堵剿,并负责筹划清军所需军械粮饷及探查北伐军的活动等。这方面的史料,在我馆所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中曾有较集中的辑录,近在馆藏兵部——陆军部及户部——度支部档案中,又陆续发现部分有关史料,现予刊布。因文件较长,拟分两次发完,上部分反映清军追剿北伐军的情形,下部分为清政府筹解军饷的内容,可供研究太平天国史参考。  相似文献   

5.
清同治元年以后,因时局变化和对太平军作战形势所迫,清王朝中央政府决心采用“借师助剿”的手段,公开联合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军。当时列强之一的沙俄不仅向清军输送武器、禁止俄商船只接济太平军,还直接派军舰到上海参与镇压行动。本组史料反映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政策的变化以及沙俄等西方列强以“助剿”为名,行侵华之实的罪恶行径。现刊布的此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筹办夷务始末清本等全宗档案,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一书所未载。  相似文献   

6.
"乌什事件"发生在乾隆三十年,事件的起因是乌什伯克不断压榨和剥削南疆乌什地区,再加上当时清朝驻当地办事大臣糊涂昏聩、淫酗不堪,导致乌什回族人民和官员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升温,最后赖和木图兄弟在运送沙枣树之际,召集众回族兄弟反抗,杀死朝官,占领了乌什城,和前来围剿的清军周旋,相持半年多,最后粮食不继被清军收剿,在乾隆帝的旨意下,乌什城遭受了残酷的杀戮。有关"乌什事件"历史资料甚少,但在现今所收藏的满文档案中找到了一些详尽记载,对"乌什事件"的考证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韩永福 《历史档案》2017,(2):131-132
叶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县人。早年从淮军刘铭传,参加征剿太平军、捻军,以战功积升至总兵。光绪十五年(1889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力荐其“骁勇坚强,饶有智略,讲求利器,训练得力,随剿粤捻,战功卓著……其才可当一面”,擢任直隶提督。二十年甲午之役,奉命选带练军入朝,授为总统援朝诸军,却虚报战况,铺张冒功,一眶怯畏敌,毫无布置,平壤一役全军溃败,一路奔逃直过鸭绿江。事闻,清廷大为震怒,下令将叶志超革职,逮送京师,经刑部审实,拟定斩监候,秋后处决。那么,叶志超后来的结局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正##叶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县人。早年从淮军刘铭传,参加征剿太平军、捻军,以战功积升至总兵。光绪十五年(1889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力荐其"骁勇坚强,饶有智略,讲求利器,训练得力,随剿粤捻,战功卓著……其才可当一面"~((1)),擢任直隶提督。二十年甲午之役,奉命选带练军入朝,授为总统援朝诸军,却虚报战况,铺张冒功,恇怯畏敌,毫无布置,平壤一役全军溃败,一路奔逃直过鸭绿江。事闻,清廷大为震怒,下令将叶志超革职,逮送京师,经刑部审实,拟定斩监候,秋后处决。那么,叶志超后来的结局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人物。他死后,有颂之为一代名臣名将名相的,也有斥之为遗臭万年的汉奸的。这种迥异的评价反映曾国藩在历史上曾留下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作用的事功。确实如此,曾国藩创办湘军,扶植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他为“剿逆”、“平捻”推出一系列创制,引发了清朝政局的变革;他鼓吹中体西用,率先举办洋务,开了近代风气之先。我们认为曾国藩之所以在晚清史上拥有不同寻常的地位,与幕府对他的影响和佐助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644年清军入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认为清军入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性质属于国家统一战争,清军入关对实现国家统一,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华 《兰台世界》2014,(5):43-44
山海关之战是清军入关的决定性战役,此役的胜利是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在决定战争胜败最为关键的粮食补给问题上,清军却遇到了严重的粮荒,影响了清军的战略计划和多尔衮之后的政策制定。  相似文献   

13.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大规模战斗。1894年6月3日(光绪二十年四月三十日),清政府应朝鲜国王之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前往朝鲜,协助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觊觎朝鲜已久的日本以此为借口,旋即派兵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并胁迫朝鲜政府,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7月25日,清军运输船只在丰岛附近遭日军偷袭,高升号被击沉。27日,清军与日军在成欢激战,清军退至平壤,与清政府所派卫汝贵盛字军、马玉昆毅字军、左宝贵奉军和丰升阿奉天练军盛字营及吉林练军会合。9月15日,日军向清军发动进攻,平壤之战打响。由于清军部署不当、主帅怯战、补给不足等原因,当天即溃败,至24日清军全部退回国内。平壤之战中虽然不乏作战英勇敢于牺牲的清军官兵,但也暴露了清军的脆弱和缺陷,不仅致清军完全退出朝鲜,而且日本由此摸清了清军的作战实力,为其进一步扩大战争,谋求侵略,埋下了伏笔。现由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电报档等档案中选编有关平壤之战的史料,其中涉及战前部署、战斗情况、战后奖惩相关人员等内容,可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雍正年间,清军在镇压云贵地区土著苗人时,深受药弩伤害,言其“中人所入不深,原不甚伤,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因而清军在战争中大力收缴箭弩,对敷箭毒药和解毒药方亦四处寻访。在以后的战争中,清军还依方制药,部分装备了部队用于实战。此组史料编选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清实录》,反映清军在广西铲除作为药源的拱树、寻求解毒药方及清军施用毒药的一些情况,现予刊发,供研究民族、军事、医药史等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雍正年间,清军在镇压云贵地区土著苗人时,深受药弩伤害,言其"中人所入不深,原不甚伤,无如其药极毒,才破皮肉即难救治".因而清军在战争中大力收缴箭弩,对敷箭毒药和解毒药方亦四处寻访.在以后的战争中,清军还依方制药,部分装备了部队用于实战.此组史料编选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及《清实录》,反映清军在广西铲除作为药源的栱树、寻求解毒药方及清军施用毒药的一些情况,现予刊发,供研究民族、军事、医药史等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辛亥武昌起事后,清廷迅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督师,镇压革命。通过考察陆军大臣荫昌南下行程,可知从1911年10月17日夜抵达信阳到10月22日抵达孝感,荫昌耽搁了近5天之久;从10月22抵达孝感到10月27日黎明令清军进攻,荫昌又耽搁了近5天之久。其行动可谓"一波三折":先"踊跃前行",既而"迟迟不发",最终"固布守局"。荫昌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北洋军不听其命令,也不是他颟顸畏战。而是10月18日清军与革命军首战失利,令荫昌意识到,对付革命军并非易如反掌。因此,荫昌一方面要求调用大炮、机关枪等武器,一方面则赞同袁世凯提出的"固布守局"战略。早在10月21日,在盛宣怀、载泽的幕后推动下,清廷就已决定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军事全权,目的则是令袁世凯迅速南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盛宣怀等人主张"速剿",对荫昌在信阳"迟迟未发"十分不满。同时,朝野内外,因"事权不一"之危害,纷纷要求清廷调回荫昌。这也是清廷决定调回荫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甲午清朝陆军之败,对在华的外国人士而言有些出乎意料。甲午战前,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一些在华外国人都认为清军陆军最终会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取胜。然而,真正的战场令人大跌眼镜。且不论清军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单说数量,在甲午战争的大多数战场上,清军都比日军少。战斗打到1895年,清军不但不能向前线增兵,而且还在把前线部队向后方调动——因为此时的京城几乎无兵可用。为防遭到日军对京城的突然袭击,光绪帝调在辽阳与日军对峙的湘军陈湜部替换最有  相似文献   

18.
李健兵 《兰台世界》2012,(18):77-78
在清军的日常训练中,传统武艺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清军通过设置"相扑营""、虎枪营"和"神机营"等专门编制,以着力于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艺和增强士兵的体格素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清军运输现状的基础上从兵力的调动、武器和军饷的运输及防御设施的修建等方面论证了运输落后是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康熙的军事谋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招抚政策。平叛伊始,康熙就确定了"剿抚并用"的基本策略,在军事征剿的同时,康熙帝大力推行招抚政策。这一策略在瓦解叛军,最终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