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宋代学者十分关心亡书问题,关于亡书方面的论述也比较多,本文从亡书出现的原因、亡书现象的重新审视和定位以及防止亡书的方法三个方面对宋代学者眼中的亡书问题进行总结和阐述,重新看待亡书问题。  相似文献   

2.
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宋代的金石学,在元、明两代走向衰落。清初,在孙承泽等学者的带领下,形成一股寻访碑刻、研究碑刻的热潮,随之,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兴盛起来。孙承泽的金石学研究范畴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金石学家只是利用金石文献来考经订史、辑录遗文,而孙承泽不仅利用金石文献作为考据材料,而且对金石书法投入更多的关注,他大量利用碑版来探讨历代书法史的风格变迁,评骘书法家优劣得失等书学问题,大大地突破了前人仅以墨迹与法帖论书的局限,拓展了金石学的研究视野,开启了清代金石学研究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书院刻书与藏书自宋代开始,以下是本文对宋元书院刻书及藏书的初步探讨: 一宋元书院刻书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雕板印刷术在宋代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刻书的三大系统已经形成,在民间也比较普及流行,可以说,印刷术的发展,是促进书院刻书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书院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学者讲学、生徒学习都离不开书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许多书院在讲学之余刻过不少书,书院成为封建社会刻书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东汉孝冲皇帝刘炳年号有"永憙""永嘉""元嘉""永熹"四说。传统以"永嘉"为正,但南宋淳熙年间曾出土书有"永憙"年号的石刻,"永嘉"说因而受到怀疑。自清以降,学者多从"永憙"说,现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亦以"永憙"为正。本文通过重新梳理宋代文献及晚近发现的金石铭文,认为汉冲帝年号应以"永嘉"为正。  相似文献   

5.
一是宋代对刻书事业管理的重视,着重从四个方面介绍与研究了宋代刻书禁例;二是历代宋版书的海内外流传、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宋版书的现存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针对宋代土地法形成的影响因素、宋代土地法的相关特点和规定、宋代土地交易的相关制度和宋代土地交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述,以期为研究宋代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古籍整理角度对宋版书的刻书、板式、纸张、鉴定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宋代古籍鉴别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对从事宋代古籍的研究和鉴定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子监刻书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宋代兴盛。作为中央政府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宋代开封国子监在官方刻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北宋开封国子监刻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杰  潘红莲 《兰台世界》2015,(6):156-157
本文就宋代绘画中的家居风格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主要从宋代绘画中的人文家具和宋代佛教绘画中的家具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宋代绘画中的家具风格,以期为广大研究宋代绘画中的家具风格的学者提供价值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刻书之风很盛,涌现了诸如缪荃孙、罗振玉、陶湘、徐乃昌、刘承幹、黎庶昌、刘世珩等一大批著名刻书家。这些人在清朝时既是朝廷命官,又是知名学者,家中殷实,本人有嗜好和学识,彼此以藏书、校雠、刻书相竞尚。清亡后,不少人以遗民身份定居上海,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故一时形成风气,刻印了不少质量甚高的古籍。在这股风气中,刘世珩聚学轩刻书是颇值一提的。他刻书既多且精,时人把他比之为明末毛晋汲古阁刻书和清  相似文献   

11.
曹之 《图书与情报》2007,(2):103-106
宋代古籍版本学已经到了成熟时期。文章从同书异本及其研究、善本观、标志性成果等方面论述了宋代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兰台世界》2016,(Z1):145-146
<正>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由进行了改革,进一步削弱了三省的权力,宋代在中央设置了政事堂(政事堂在唐代也存在,但那时候政事堂只是作为一个宰相的议事机构,而非国家机构),宋代的政事堂(亦称为中书门下)就是朝廷的最高行政辅政机关,也是档案管理的最高机关,其他的档案管理机构也只能也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宋代的档案管理基本制度框架下,宋代的文卷管理也更加具有特色,其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就是文卷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复“古《易》”运动中,学者关于“古《易》”定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即从“古本《易》”的单一层面逐步发展到兼容“古本《易》”与“古文《易》”两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学者对“古本”“今本”“古文”“今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尽相同,并常与汉代的“古文经”“今文经”概念发生交叉和混淆。本文深入挖掘了宋代参与复“古《易》”运动的学者对“古《易》”所下定义的演化过程,探讨了由定义演变而形成的三个阶段各自的“复古”特征,以期厘清宋代“古《易》”与汉代“古文经”的关联与区别。文章还讨论了宋代各家编定的“古《易》”之作的相关文献问题,尤其是《通志堂经解》所收《古周易》一书的疑团。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档案事业在宋代君臣学者成熟的档案思想的指导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中国档案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些档案思想仍值得今人继承和发扬.本文认为,宋代的档案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宋代四川刻书知见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本文分析了宋代四川刻书的背景,论述了宋代四川刻书的基本情况,并开列四川宋代刻书知见书目110种.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中央刻书机构中,汴梁国子监可谓是一枝独秀。汴梁国子监刻书,经史子集四部皆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后代刻书的典范。汴梁国子监刻书大多是在汴梁雕版并印刷的。汴梁国子监刻书为宋代的科举取士、刻书业的全面发展、印刷术及汉文化的外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汴梁国子监刻书在宋代乃至整个刻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古代藏书家往往有着强烈的嗜书情怀,在他们求书、抄书、护书、读书、传书、共书的过程中,以及在嗜书感言和藏书印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文章从上述角度简要介绍了宋代到明代福建藏书家的爱书情结,以期丰富福建历代藏书活动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陈瑜 《图书馆界》2013,(1):15-17,32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与学术分离之际,“文章志”是这一时期之特有产物.虽然诸家“文章志”因年代既久,其书尽亡,然自清代章学诚始,学者在研究中古文学及目录学时,多所涉及,反映了其独有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忠经》成书于宋代关于《忠经》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清代学者丁晏根据避讳旧俗,认为《忠经》是唐人马雄所写,理由是书中讳“民”为“人”,讳“治”为“理”,是为唐太宗李世民讳。清代四库馆臣认定《忠经》为宋代之书,其理由见之于《四库全书提要·忠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