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沈小英 《教学月刊》2006,(11):24-25
问题教学是初中社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问题教学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能回答问题固然是能力的体现,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遗憾的是,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中,常常是单一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往往只关心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这种“生从师问”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习心理,无疑是消极被动的,很难发挥个性和创造性。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初中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思想,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具体可实行以下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很好地予以引导,既不能有问就答,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不懂装懂.教师应提升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磨砺理答机智,从而增强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3.
浅谈运用“反馈”与“矫正”实践体会董桂梅一、直接反馈1.从课前提问中收集信息在课前的几分钟内,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复习提问,巩固复习旧知识并为本节课新知识打基础。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做法,采用了“串问串答”的复习提问法。这种复习方法就是...  相似文献   

4.
“学生问、教师答”好处多──课前提问改革尝试河北平泉民族师范学校(067500)周发问题的提出传统的课前提问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复习旧知识,同时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提问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或叫起一...  相似文献   

5.
第一,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注意开放,要发挥延迟性评价的功能。要尽量避免“是不是”、“好不好”、“同不同意”、“对不对”这种十分简单、不假思索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最好不要马上作出决断,而应沉住气,再回问一下。比如问:“他答得怎么样?”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共同思考  相似文献   

6.
《学记》中的启发诱导思想,对当前课堂提问中教师的导答有重要启发,即:明确导答内涵,从而形成问牵——牵问——问答的导答过程。这种形式的导答,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提问教学法,古已有之。过去叫“问答法”,或者叫“谈话法”,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应付。现代的提问教学法,与传统的问答法有本质的区别。现代提问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或者学生之间互问,形成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入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共振的一条渠道。为此,我对课堂提叫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方式——充分质疑,梳理合并 怎样提问?一说到提问,人们都会想到提问不过是教师问、学生答而已。其实,这只是提问的一种。尤其那种“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之类的提问,因其零碎、繁琐、单一,故不仅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割裂了教材的内容,破坏了文章的完整。于是我在教学中一改过去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教育始于质疑。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不敢放手,学生不敢提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倡质疑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改变传统观念,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师道尊严的观念在不少教师中仍然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处于“尊”的地位,学生处于“从”的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精神受到抑制。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具体习题本身的解答,而忽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换言之,只教“答”,不教“问”,忽视了“…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满堂问”的现象虽已不多见,但课堂提问模式依然大多是“师问生答”,很少出现“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互动场面,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需要怎样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需要教师的“善问”与学生的“会问”。  相似文献   

11.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以后学生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卡壳”现象,重要原因是教师提问笼统。出现这类现象,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基础了解不透。提问要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必须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透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提问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在口语中,回答练习有助于对话能力的培养。但回答练习不能只是教师问学生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提问和学生之间进行问答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问得巧,问得有艺术性。一、就划线部分提问这种提问,一般来说学生做起来并无多大困难,但对于要求简略回答的WH疑问句(一种常被忽略和容易答错的形式),学生未必注意。如,就“OurteacheroftenhelpsusinourEnglishstudy.”一句提问时,不能在“WhooftenhelpsyouinyourEnglishstudy?”问句中加助动词“does”。另外,类似howoften,howlong,howsoon…  相似文献   

13.
赵历程 《湖南教育》2003,(12):39-39
第一,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注意放,要发挥延迟性评价的功能。尽避免“是不是”、“好不好”、“同同意”、“对不对”这种十分简单不假思索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最好不要马上作出决断,而应沉住气,再回问一下。比如问:“他答得怎么样?”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共同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这种延迟性评价又可以使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甚至由此而引发的思考可能会让学生收获问题本身以外更多的知识。第二,教师的提问要有吸引力,要有趣味性。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启发学生思考:诗中为什么不用“月落鸟啼”而用“乌啼”…  相似文献   

14.
冯齐林 《今日教育》2008,(11):45-46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于过多地提问,“碎问碎答”的“弊病”有:①“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设计的“板书”靠近的阶梯;②“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③“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④信口而来的“追问”在很多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  相似文献   

15.
陈嬿 《中学生物学》2003,19(2):23-25
1 转变观念,明确意义 我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书面调查。题目是:说说你对“提问”的看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 :可以启发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 ,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 ,即 :“提问”是你教师的事 ,而我们只管一个字“答”。看来 ,我们有必要向学生宣传以下观点 :( 1)“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 ,更是你们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老师 ,问课本 ,还可以问专家 ,问教授、问权威。( 2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 ,大都是以“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这“武器”的运用有些泛滥——提问过多、过碎。这种“碎问碎答”已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枷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能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语)很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在教学中,笔者也深刻体会到“笨”与“巧”的苦涩与甘甜。当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无所适从,迟迟答不上来时,教师不是干着急发一通“无名大火”就是“越俎代庖”;相反教者的提问一旦从学生角度出发,巧妙提问,效果会事半功倍,高潮迭荡。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堂课或者“无问”,即使“有问”,也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面上。一些教师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多问、巧问,而很少思考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昵?  相似文献   

20.
杨云凤 《文教资料》2005,(3):132-133
启发提问的目的,是通过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促进智力发展。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主观上想“启发学生”,但是启而不发,学生常常“问而无答”,或者“答非所问”。原因何在?缺少针对性的启发提问是主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启发提问的效率。一、启发提问时的情态处理教师发问时,学生一般会产生紧张感,有些成绩差的学生,还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紧张、恐惧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思维活动,造成学生“本来还能答出一些,一紧张就全忘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