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庆炳 《中国教师》2013,(21):31-32
人们总是觉得有知识是一种财富,却从来没有想过“无知”更是无价之宝。此话怎讲?是谁提出此论?是法国人瓦莱里(1871-1945)。瓦莱里是何许人?他是诗人,同时又是思想家。他最早是攻读法律的,却爱好诗和建筑,他认为诗与建筑是有关联的。  相似文献   

2.
<正>《游山西村》中的“山西村”是在山西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被广为传诵。那么,诗中的“山西村”究竟在哪里?我们自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它是山西省内的一个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陆游罢官闲居在家,这是他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所作,诗中的“山西村”就是他家乡会稽山西面的一个普通村庄,和山西省八竿子打不着。  相似文献   

3.
快乐吧!     
第一次读到英国桂冠诗人梅斯菲尔德这行诗的时候,我非常惊讶,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不仔细考虑的话,我一直认为这句诗倒过来才对。不过他的冷静与自信却俘获了我,所以我一直无法忘记这句诗。  相似文献   

4.
许博渊 《教育》2012,(2):58-58
郑板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扬州八怪的领袖,诗、书、画三绝,在读书方面应该算一个成功人士了。他是如何读书的?他的读书法有哪些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恰恰就是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相似文献   

6.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他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7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相似文献   

7.
饶本刚 《今日教育》2011,(11):62-62
乍读《诗经·秦风·蒹葭》一诗,很责怪诗中主人公,认为他遭受挫折是咎由自取。既然“伊人”在“水一方”,驾小船直奔过去就是了,为什么忽而顺流,忽而逆流折腾呢?不朝目标的方向走,怎么能达到目标呢?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与诗味黄钢在中国,以味作为诗歌艺术的审美中心,到司空图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这主要是,他不仅以味论诗,而且把诗味提高到审美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辨别诗味的能力的人才能言诗。诗要具备什么样的味?他在《诗品》中提出了二十四种风格意境,也就是诗的...  相似文献   

9.
师 :刚才有同学提出“过路人很有礼貌地向小儿问路 ,小孩子为什么连连摆手 ,不让靠近”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读古诗 ,想想诗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生 :(自读讨论后纷纷作答)怕。师 :对“怕” ,同学们有哪些问题?生 :谁怕?师 :他怕什么?生 :他怕得怎么样?生 :他为什么会这么怕?师 :诗中是怎么具体写的?生 :(齐读三、四句诗)师 :谁怕?生 :小孩儿怕。师 :他怕什么?生 :小儿怕鱼儿吓跑。师 :他怕得怎么样?生 :小孩子怕得“遥招手”。师 :对!你能说说“遥招手”的意思吗?生 :遥招手”的意思是远远地摆手。师 :你是怎么知…  相似文献   

10.
改写 大家都熟悉《赠汪伦》这首诗,可是你们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唐朝有个书生叫汪伦,他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一个小镇上。他十分仰慕当时的大诗人李白,只是无缘相识。  相似文献   

11.
朦胧的美丽     
中学里,一个男孩叫枫。在一个雨天,一个叫诗的女孩转到了枫的班上,那时候已经上课了。随着一声脆生生的“报告”,诗披着一身雨雾,梦一样地飘了进来。一袭紫衣被雨水浸润得愈加素淡,黑发上铺了一层珍珠,唇边挂着一抹羞涩的浅笑,真有如风雨中一株摇曳的紫丁香。枫不由得心里猛然一震,直到诗走过他时奇怪地瞥了他一眼,他才醒悟过来:怎么盯着人家看了这么久?顿时脸上一热,连忙低下头去佯装看书。枫从来没有对一见钟情如此深有感触,诗进教室的情景始终在他脑海中浮现。这时,枫听见诗的同桌在嘀咕:“怎么不打伞呢?瞧你,都快湿透…  相似文献   

12.
由袁行霈主编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一段话: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候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与模仿     
李阳波 《初中生》2010,(7):30-30
有一个人问一位知名的诗人:“怎样才能把诗写好呢?”这位诗人反问他:“那你读过几本诗集了呢?”  相似文献   

14.
诗意语文     
孔子曾告诫他儿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如果我们赋予现代意义进行诠释,那就是:不喜欢读诗,就学不好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关键是“阅读”。那么,对中小学生而言,阅读什么最好?我们的回答是:读诗最好!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趣事     
李心军 《初中生》2007,(12):12-13
改诗 王安石这样的大文学家也有闹笑话的时候。相传有人请王安石改诗稿,诗文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王安石看后笑了起来,心想,月亮怎么会叫?花蕊怎能卧黄犬?于是,他不分青红皂白,把诗中的“叫”、  相似文献   

16.
诗歌极为繁富,“自然”是苏轼诗的特色。内容的“自然”表现在哲理诗?景物诗、政治诗中,事与理、景与情融合无迹,真实自然。艺术方面的“自然”,不论其风格、用语还是表现手法都有所体现。本文还试着从他的禀赋、学识和经历方面探讨苏诗“自然”成因。  相似文献   

17.
李金发是将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来购“第一个人”①。他以其《微雨》、《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等三部诗集,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被公认为中国象征派诗的开创者。然而,他的《微雨》等三部诗集均创作于他留学法国和德国期间.1925年回国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情况究竟怎样?在当时的诗坛上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1923年2月,李金发在德国柏林编定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三个月后又编定了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他将这厚厚的两本诗稿一并寄给在国内文坛上声望正盛的周作…  相似文献   

18.
快乐     
《新高考》2014,(4):48-48
“快乐的日子使人睿智。”——约翰·梅斯菲尔德 第一次读到英国桂冠诗人梅斯菲尔德的这行诗时,我感到十分震惊。他想表达什么意思?我以前从未对此仔细考虑,总是认定这行诗反过来才正确。但他冷静而又胸有成竹的表达引起了我的注意,令我无法忘怀。  相似文献   

19.
教材版本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引读古诗 1.李白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篇。你们学过他写的哪些诗?  相似文献   

20.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我在松树卡问童子:“你师傅哪里去了?”童子回答说:“采药去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山里哪个地方呢?”“深山到处都是白云,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