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艺术理论是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总结,影响着艺术实践活动。高校艺术教育以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为目标,包括实践型的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包括学术型的艺术理论和研究人才,以及既懂作品又通理论的从事艺术管理的专门性艺术人才。本文以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理论教学状况为例,试着从艺术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几个切入角度讨论其特有的土壤和背景、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及其提升发展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杜鹤民 《大学教育》2018,(12):173-175
随着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探索变得更加重要。在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和实践环节设置上,纯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理工类院校有着较大的区别。文章通过分析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的能力培养要求,提出了在注重其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其理论水平,并给出了艺术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职艺术类学校对艺术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教学存在重技能学习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艺术教育不能只注重专业技法培训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创作,同时表达其观念与情感,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特点对导师队伍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鉴于当前艺术硕士导师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优化导师队伍的措施:建立校内导师分类遴选和分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导师培养机制,加强校内导师艺术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外导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并以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和产业教授为抓手,以艺术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扩充校外导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探索和研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具体措施,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确保质量,突出特色"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高校美术的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艺术理论方面教学的现状。高校培养美术专业学生,除了要注重在艺术天赋以及在技能方面的教育教学外,一定不要忽视艺术理论基础以及文化修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相似文献   

7.
儿童艺术教育业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完美和谐人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艺术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儿童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拿专业水平要求孩子,使之与幼儿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的初衷失去一致性;新观念、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普及,理论和实践缺乏沟通等等。幼教专家指出:幼儿的艺术教育包括了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以及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教育,而不是简单的会唱几首歌,会弹几首钢琴曲就可以衡量的。只有对幼…  相似文献   

8.
对应用型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会导致研究生教育的错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图景中对应用型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精准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应用型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指出应用型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专项实践能力为主、以情境实践能力为辅,并从教育系统的教育者、教育载体、学习者三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必须和艺术实践相结合,强调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注重学生对不同艺术种类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产生对艺术方面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艺术感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逐步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为以培养专业型研究生为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理论教学、实践实习、论文设计等方面都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很大不同。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紧迫需求。本文探讨了地球化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艺术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化现象,其深层原因是引导机制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消除艺术教育泡沫的有效途径在于走市场化道路,以市场为引导,调整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生活化,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优化艺术资源配置,建立与艺术教育相配套的、完善的艺术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是两种不同培养方向的研究生,一种强调学术研究,另一种强调实践技能。本文针对教育硕士,从招生办法、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导师遴选和论文要求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艺术教育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清华大学不仅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融会古今、集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的学术大师,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者、政治家。在此仅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理念、机构、课程、学生培养方案、艺术实践、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差距,从而提高清华大学普通艺术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现象普遍,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就业困难。高校联合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联合培养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整合企业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桂林理工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分析了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在产学研合作培养过程中通过深入与合作企业的科研合作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为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刘艳培 《高教论坛》2022,(10):128-132
本文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理论视角,从惯习、场域、资本三方面探索和发现英国一流大学培养教育硕士的成功经验。惯习是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体现,场域是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空间,资本是教育硕士培养的资源保障。通过总结英国培养教育硕士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优化路径:第一,培养善于反思的研究型教师,坚持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导向;第二,打造高校-中小学命运共同体,拓展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空间;第三,政府、高校、中小学多方联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6.
赵春燕 《陕西教育》2007,(10):20-20
综合性艺术课程是在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综合性艺术课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艺术教育的创新精神,打破传统艺术分科的界限,在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中,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非艺术领域的融合,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培养中职硕士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中职硕士的内涵和科学定位,分析了国际社会对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做法,从中职硕士生源、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中职硕士培养的现状,基于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技能专业化、理论系统化、学术实践化的中职硕士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简称为MFA,自2005年启动至今已走过近十个年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近十年来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培养目标过于概括化、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教学方法单一、艺术实践难以落实等.文章中通过对夸美纽斯艺术教育思想和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论述,进而提出了借鉴夸美纽斯教育经验改革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问题的策略,为进一步完善、提高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各要素质量的提高。将优越的管理体系作用于高质量的体系要素并形成优化的结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在整体上可以获得提高。2008版ISO9001标准可以指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将ISO9001标准引入研究生教育领域,会使更多的培养单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学生教育满意度评价是当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学生满意度是一个期望与感知质量间差值参数的外显指标,因而无法通过满意度均值的高低差异来直接评价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改进培养模式.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从而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本研究利用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以学术硕士作为参照,利用多层线性模型综合考察专业硕士培养过程各环节对实践能力发展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在实践能力发展满意度和培养过程满意度的均值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专业硕士对于实践能力发展的满意度高于学术硕士,且该差异与培养过程有关,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导师指导和实践教学指标对于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满意度的提升都具有显著作用.进一步的交互分析表明,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影响机制已经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