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开展校园"十字德文化"建设,认为师生有十德,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人无德不宜为师,教师应以德为范,以心做事,做一个内外兼修的教师,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才有可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在现实中,教师的某些行为会使自己的魅力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1)不注意外表,或有不良嗜好,失礼于人。(2)不注意保持中国文人的高风亮节,失忠、失信或失义于人。(3)个人能力不足,失智于  相似文献   

2.
"业精堪称师,德高能为范",人以德为本。"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道为最先。而要传道,教师首先得正身"。作为高职教师在师德方面上,标准则更高,要求则更严。敬业爱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来教育感染学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师者的一面明镜。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之必要,体现于对高校教师普遍行为的制约,对高校教师个体行为的约束,对高校教师专业实践提供伦理支撑。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目标是培养"有德之师"。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植根于教师专业伦理领域的,体现师德这种教师内在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从"全人"的角度赋予教师职业更深厚的道德内涵,以"是否是有德之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教师的专业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着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成败。从大学教师的角色特点出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划分为"讲"师、"教"师、"导"师三阶段,各阶段的教师在教学关注、教师角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师生关系、教学效果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教师本人以及教育部门应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特征和发展需求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一、德是为师之本,为学之源教师的道德是调节教育这一职业活动中各种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必须清楚这一道德知识,它涉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领导,与教师集体及社会的关系,又涉及教师的行为修养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  相似文献   

6.
立德以树人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无德不足以为师.现象学认为,世界是由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所构成的,每个人的行为又有着背后所隐藏的意义,这些意义的存在影响了个人对周遭环境的感触、判断与抉择,从而生发了独特的人之自我活动.教师只有在教育之时把自身的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为他外在的教育活动行为所服务时,才是真正的立德以树人.教师的立德意味着把真实为学生着想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付诸于行动,树人意味着把教育行为规束于以学生为本的自我素养之中,立德树人意味着内在的对教育的真挚情感与外在的教育行为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仁,仁者仁心,师者师心;德,崇德,尚德,敬德,积德。教师要养成师者人格、君子人格,都与师德紧密联系。2015年10月10日,在习习凉风的吹拂下,在古香古色的敬德书院中,我们迎来"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的首讲开讲—"仁爱之师与师德建设"。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海淀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共同发起、举办。北京师  相似文献   

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立德树人,是为全社会立德,为全社会树人。立德,首先立师德;树人,首先树人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高校的镇校之宝,是高校的"关键少数",也是高校德之本、学生德之源。本文就高校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践行职业道德修养做些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文章突出引述了师生权益共进教育观、突破现状理念、"教学自觉"意识、"教师善德"师品、教学探路者以及"影响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的教学责任观的论点,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4点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将"立德树人"宏伟构想转化为具体实在的育人行为和实效的主体。我们认为,"自存本心,自立自得;志存高远,知行合一;术德兼优,知体达用;长善救失,诲人不倦"等传统师德要求,仍是当代教育者必备的道德基准,必守的道德底线。在吸收传统师德精华的基础上,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新课改",尝试建构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师德建设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在师德建设中落实"五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小学教师课堂行为的观察,发现在课堂中教师道德失范情况普遍,在对教师失范行为后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的道德失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在人格品性诸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人格养成,需从教师职业道德谈起。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体现,与道德行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社会上频繁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就是人们一定价值取向的反映和表现。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价值观透视,目前道德状况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价值认识的片面性,价值标准的混乱性,价值实践的随意性。因此,文章基于这些因素考虑,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道德失范"现象的相关对策措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人们的道德自觉自信意识,促进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廉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中部分存在的师德理想迷失、学术道德失范的情形,有必要从加强师德教育入手,抓好高校教师的廉洁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表现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选才用人的准入机制、师德培养和能力提升体制、师德巡查监督机制和激励、奖惩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改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治理工作现状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5.
以城中村“村民”公民道德方面重私德轻公德为中心,分析了“村民”道德存在的问题,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行为的失范。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之际的道德“真空期”导致了道德失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表现与其身份严重不符。本文对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3G时代,青年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难免会受到手机媒体的影响,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表现出种种新的问题和困惑。青年的道德价值观主要是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四大基本要素予以表现出来。研究表明,手机媒体可能导致部分青年的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情感形成脱节、道德意志产生动摇和道德行为出现失范。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学术水平,提升学术水平的根本在于大学教师。在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大学教师的精神和状态是影响其学术产出与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可变性因素。其中,最根本的是他们要专一于学术,尽心尽力于学术。因此,要推动“双一流”建设,就需要呼唤大学教师的学术忠诚,加强学术忠诚激励机制的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学术自觉;保障学术权力,彰显主体地位;提升社会地位,增加职业认同;舒缓工作压力,保证学术从容;维护学术公平,树立良好学风;加强监督治理,防治学术失范。  相似文献   

19.
马骋 《成才之路》2020,(8):24-25
职业中学学生的失范行为不仅会给学生自身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会阻碍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进展,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影响,甚至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不和谐的因素。职业中学要抓好德育工作,避免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学校应分析学生的常见失范行为及其成因,并针对性地采取预防策略,遏制学生行为失范现象的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的德育状况及形成,进而阐明对高校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试图运用"德育新观念"的基本理率提出可实施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