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中国油画4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油画的风格流派和艺术样式与有西方美术发展史有着许多契合点。许多画家只是停留在西方绘画表面形式上的学习,却忽视中国油画的发展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的重要性,只有结合自身经济、文化、政治状况,融合本土文化以后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许多具有前瞻眼光的画家,他们不仅吸收西方绘画的养分来滋养自己的创作,而且在自己的油画风格中加入中国传统写意性绘画元素。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技法进行本土化油画风景创作,既促进了油画风景多元化创作,又使作品面貌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22,(1):117-122
中国意象油画吸收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美学思想,传承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是在近代东西方文化近距离激烈碰撞之下的产物,具有超强的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代表了中国油画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方向。生命在生活中的体会构建了个体与绘画作品的精神关系,从而构成了当代中国意象油画的绘画语言内涵。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并且最终会获得诸多文化的认同与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中国当代意象油画以其特有的审美内涵和绘画技法发展了油画艺术语言以及绘画的精神取向,是油画民族化、本土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意象油画是油画艺术一个重要的分支,无论是表现形式或内容来说都有油画艺术所特有的意境美。意象油画的表现意境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相比,更追求一种深邃的三维空间的创构,更具有"不求形似"但求"意到"的韵致,使其区别于其他油画艺术体系所表达的意境。这些特点是在中国绘画的笔墨情趣基础上才不断发展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其具有与中国画意象相近而又稍有区别的一种意境美。本文通过对意象油画意境美的探究,进而说明意象油画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更为迅速、更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界艺术,中国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话语权".而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变革必然会与地域、时代文化艺术表现和追求相对应.在学习和继承西方油画肖像艺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会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使之具有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油画肖像艺术语言现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而辩证的运用"写实"与"表现"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产生"表现性写实"语言是置身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油画肖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的探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开拓性.  相似文献   

6.
古典油画是油画中最具有贵族气息的一种,其中以风景见常.原本来源于西方的古典油画绘画技艺流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艺术家们取其精髓,将西方的古典绘画技巧融入了中国式的创作和构思,使得画面别具特色,别样额风格样式受到了国际艺术市场的认可.本文就古典油画艺术价值如何融入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此通过艺术生命能量的自然释放,提升人类自由的本质境界和人的精神、本质的自然外化和映射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油画艺术教育和油画创作虽然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起步,但大规模地、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直至80年代初,中国油画才真正进入了大普及时期。而最近10年,中国油画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臻成熟,从而,油画作为一个绘画艺术门类而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走向世界。作为一门正处在上升时期的朝阳艺术,到21世纪,中国油画必将会开放出更加绚丽多姿、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8.
油画自传入中国之后,面临着西方理论、制作方法和民族化、当代化的双重压力,中国油画在不断受到冲击又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探索前进。意象油画是中国油画家在探索中收获的有别于西方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文化果实,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在油画艺术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多以工笔、写意为主,尤以写意为尚。西方油画艺术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清朝雍正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油画。在多年寓居中国的日子里,郎世宁结合西方油画艺术与中国古典绘画的优点,创造性地完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堪称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第一次汇合。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中,同样有一段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水乳  相似文献   

10.
当今油画迅速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意象油画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以其意境情感及绘画语言来体现意象油画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1.
当今西方的主流艺术是观念艺术,其中不少是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所以有人说,如果按西方的眼光看来,讨论油画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了。而在中国,油画已经形成了一大艺术形式,正与中国传统的国画分庭抗礼,是两大画种之一,并且有力地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生存,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当国际多元文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的来临,我国文化背景发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变革,油画的民族化问题越来越成为焦点,于是,油画的创作便转向了与文化网络相互联系的关注,以本民族意识来对油画艺术进行关照,学习西方油画和油画民族化没有先后之分,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2.
吴冠中先生认为:绘画艺术属社会科学,体现的是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因此,发展绘画艺术不能模仿或照搬,中国画的中西结合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与西方的艺术思维进行互补,才能真正达到本质上的结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影响已是在所难免。只有准确把握当代油画的审美走向,将世俗化、本土化与当代性完美结合,才能不断创造出大众所需要的艺术美,才能把中国油画推向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14.
符艺 《高教论坛》2012,(9):124-126
中国油画的百年史是一段学习与创新的历史,是数代艺术家们自觉地探索中国油画自己道路的历史。作为中国自觉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著名艺术家和典型代表,吴冠中毕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绘画现代化的研究与探索,他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冲出了画种的藩篱,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审美方向,为中国油画和传统水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性地将中国艺术的精神与风貌推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5.
水彩是一门外来艺术,如何使这门具有自己特殊绘画语言的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逸笔神韵相结合,使这门世界性艺术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并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是水彩画家和理论家们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陈少平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经历和体验,对此作出了探索。他在充分利用水彩个性化语言的同时,以表现的手法参透中国古典绘画的象外之象,并揉合了民间美术的率真与质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水彩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16.
读写实油画     
“写实”是一种基本的绘画方式,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艺术手法。写实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绘画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实油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补充,是时代的需要和时代的产物。写实油画同时拥有广泛的空间和永恒的魅力。在中国油画的百年历程中,经过几代画家的开拓、进取,写实油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一直是中国油画的主流,在中国近代油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欧 《煤炭高等教育》2009,27(2):115-117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他一直在探索融会中西,追求油画的民族化和国画的现代化。他的作品既具有西方绘画的深厚功力,更具有中国绘画的意境与神韵。他的创作实践既为21世纪的中国画坛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为当下专业划分过于狭窄的美术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色彩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彩是绘画艺术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因素之一,能否正确运用色彩直接影响到艺术形式的视觉审美。中国绘画色彩形成表现性的性质与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有其必然的文化背景,它有着自成一体的色彩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百余年来,从生根到发芽,早已融入我们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榕局中。中国油画还将继续发展下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只有坚持中国油画的民族性,我们才能真正找到一条让中国油画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走向世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绘画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它们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紧密相关,其不同的历史渊源、表现特点正是它们的差异之所在。作为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代表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彼此遥相辉映,在世界绘画艺术宝库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展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通过把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加以比较,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内在特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