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研究跳高的高度如图1所示H=H_1+H_2-H_3,我们认为它尚不能反映跳高实际中的空间概念,即缺少跳高合理过杆应具备的另一重要的力学条件——人体重心腾空的最高点应位于横杆之上。从图2可看出,当运动员身体重心腾空最高点不在横杆之上时,上列公式1虽能成立,但运动员却不一定能越过横杆。本文围绕“怎样才能使跳高运动员重心腾空的最高点位于横杆之上”的中心问题,探讨合理过杆的力学条件,并以数理公式表达  相似文献   

2.
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跳高运动员必须具备 独特的心理素质 跳高运动员不可能在预赛的轮次中创造世界纪录,也不可能在决赛的第一轮次获得最佳成绩。随着横杆的升高,必须越跳越出色。然而,即使金牌得主也有过连续三次试跳都失败的经历。这些独特情况表明,必须使跳高运动员与横杆竞争,而不只是与对手竞争。 二、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跳高运动员在不受教练员或其他运动员干扰的情况下,精力高度集中进行如下练习: (一)想像并感觉自己在助跑中大踏步向横杆前进。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运动员碰掉横杆时,横杆离开跳高架的方式可以作为分析试跳失败的突破点。这对所有跳高教练来说,都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适宜的起跳点对跳高是起重要作用的。我们在实际中常常看到不少运动员有这样情况:有时比赛的开始前半程技术动作完成得很好,但随着横杆不断的升高,尤其是当面对接近自己最好成绩的横杆时,往往由于起跳点不准,不仅跳高技术变形,而且也影响了本人的情绪和积极性。更有甚者,结果连平时很有把握的高度都跳不过去。对此,人们较多地从心理因素上加以分析无疑是有益的。笔者认为,在技术方面,运动员对起跳点独自进行调整的能力差,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因素。本文就如何调整跳高的起跳点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关于确定起跳点问题起跳是助跑…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的跳高训练中,我发现本校的跳高运动员都产生过下面有趣的心理现象:平时在室内训练的横杆高度与室外正式比赛的高度虽然完全一样,但是运动员们都觉得室外的横杆较低,因此信心十足,情绪稳定,竞技状态良好。成了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见附表)  相似文献   

6.
背越式跳高是一种难于掌握的复杂的跳高姿势。它看起来简单易学,但却常常将人们引向岐途。绝大多数背越式跳高选手,都存在着一经跳起便向横杆压去的毛病。原因在于运动员还不懂得如何把在弧形助跑道产中生的离心力充分用来做越杆的动力。针对这神情况,欧洲教练员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运动员在横杆前只做弧形助跑练习,而不做起跳。站在放低了的横杆附近做原地越杆练习,对运动员是有帮助的。如果垫子很厚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跳高越过横杆时,身体重心抛物线顶点应位于横杆上方(不排除身体重心从横杆下经过的可能性)。“位于横杆上方”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我们应当深入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过杆时,身体重心抛物线顶点最合理的位置到底是在横杆前上方还是后上方、或是正上方?  相似文献   

8.
背越式跳高是一种以杆上背弓姿势、向上甩腿越过横杆,过杆后以背部落垫的跳高方式。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要充分发挥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时要发挥起跳爆发力,摆动腿弯腿摆动。现阶段随着训练手段以及运动员营养供给的不断改进,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如何更好地完善传统的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不同训练阶段速度素质的水平,提高跳高的成绩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横竖错觉的对比,揭示了形成跳高视错觉的原因.另外,还针对视错觉产生的心理效应,介绍了几种增强跳高运动员跳越"高横杆"自信心的训练手段,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跳高成绩.  相似文献   

10.
一、弧线助跑和背越式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必须在起跳中使身体绕纵轴转过一定的角度,并获得一定的绕纵轴转动的角动量,才能保证身体越过横杆时形成背对横杆姿势。从起跳脚着地到形成背对横杆姿势,转体的角度为90° 助跑角度θ(图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横竖错觉的对比,揭示了形成跳高视错觉的原因。另外,还针对视错觉产生的心理效应,介绍了几种增强跳高运动员跳越“高横杆”自信心的训练手段,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的跳高成绩。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讲,跳高运动员的成绩可以用公式H=H_1 H_2 H_3表示。H表示运动员可以跳过的高度;H_1表示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_2表示运动员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H_3表示身体重心最高点至横杆的距离。当身体重心最高点在横杆之上时,H_3为负值,反之则为正值。可见H_3是衡量过杆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认为: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能使运动员的身体自然倾向圆心,这不仅有助于运动员在最后几步降低重心,而且也为运动员提供腾空绕横杆旋转的动力。由于身体内倾助跑并在起跳阶段转为垂直,这样就会使运动员在起跳结束时产生离心力,而不需要任何附加用力便能使运动员转动过杆,因而这种助跑将更有助于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以此我们认为弧线助跑在跳高中比直线助跑更为  相似文献   

14.
以参加2001年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16~17岁组)和全国体育运动学校锦标赛(16~17岁)跳高比赛的男女运动员共4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三维摄像和解析方法、数理统计法及评价理论,分析了我国跳高项目后备人才的技术水平现状和存在问题。结果认为:少年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跳高成绩的三个高度构成上基本一致;少年运动员起跳时起跳腿蹬伸不充分、离地瞬间躯干过早倒向横杆,以及少年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腿蹬伸阶段的摆动不够积极等是影响少年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值(H1)的主要原因;影响女子少年运动员不能获得较大的腾起高度的原因包括起跳过程中的起跳腿膝关节缓冲幅度和缓冲时间、起跳腿蹬伸时的摆动腿摆动幅度以及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与横杆之间的夹角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运会上飞身跃过2.38米横杆,再次刷新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人。诚然,在世界跳高史上,2.38米横杆是是空前的。朱建华身高1.94米,他跳过的高度与身高之差是44厘米,如果从这一相对高度来看,朱建华又不能说是世界上跳得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运动员在进行跳高时,不能也决不可能在横杆垂面内垂直起跳后越杆。故起跳瞬时重心轨迹方向与水平面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夹角θ,这个角度就为腾起角,腾起角掌握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训练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除了刻苦训练掌握好起跳和过杆的技术要领外,还必须对跳高腾起角度问题有个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正> 俯卧式跳高是各种跳高姿势中技术动作较为复杂的一种,它曾经是五、六十年代最先进的跳高技术。许多运动员采用这一姿势创造了大量的优异成绩。 一、动作要领 1.助跑 俯卧式的助跑是从起跳腿靠近横杆的一侧开始,跑进路线与横杆夹角成30度左右,一般是跑6到8步,整个助跑应严格控制在助跑线上。 助跑前段要自然、放松、快速,动作幅度逐渐加大。助跑后段的特  相似文献   

18.
背越式跳高的动作技术较复杂;比赛持续时问长,体力消耗大;随着横杆的不断升高,运动员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发育水平较低,且在过杆时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使得他们在重要比赛中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所以,结合多年的训练经验来谈一谈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调控训练,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田径跳高教练员通常对跳高过杆技术的分析只限于成功的试跳,对失败的试跳却很少分析和评价。然而,研究分析失败的试跳是非常有盗的,因为通过失败的试跳而不是成功的试跳更能发现和改正跳高技术中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背越式跳高横杆跌落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种:1.被碰的横杆向上弹起后落向垫子后部;2.横杆在跳高架上来回弹动后落在跳高架座上或跳高架附近:3.横杆直接被碰落在  相似文献   

20.
跳高是一项非常吸引观众的比赛项目。它要求运动员越过比自己高得多的横杆。运动员从被叫到名字到精神集中,做好心理准备直到开始助跑只有90秒钟的时间。当运动员处于精神集中的极限时,便产生了比赛的压力。此时,观众们在屏息等待直到运运员树立信心准备起跳。然后动作开始……大约持继3秒钟。人们都能够把某一个跳高成绩与运动员当时的思想压力,精神集中程度,思想紧张程度,以及完成动作的好坏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