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本文把中国大陆各省市区分为初级产品生产区域、工业化初级阶段区域、工业化中级阶段区域和工业化高级阶段区域。以此为区域框架,检验1978-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了σ趋同,并分析导致σ趋同的原因。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σ趋同;初级产品生产区域和工业化中级阶段区域发生了明显的σ趋同,工业化高级阶段区域发生了微弱的σ趋同,工业化初级阶段区域则基本上没有发生σ趋同。区域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σ趋同的主要原因,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区域之间就业率差异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σ趋同虽有影响但相关性不大。因此,促使区域经济增长发生σ趋同主要依赖于缩小各省市区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如果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率差异同时缩小,则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发生σ趋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以2008年至2014年的实际经济数据为样本,选取反映安徽区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6种综合经济指标,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利用随机效用、固定效用和G M M差分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研究发现:工业化、城镇化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其中人均工业产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教育水平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对安徽整个区域和皖江地区有明显差异化影响。应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教育投入,推动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农业区域的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省内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呈现出相似的演进趋势,但是在此过程中,各地区产业结构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研究河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过程中,主要借助基尼系数这一工具,对全省四大经济板块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存在的差异和主要成因进行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不能简单不加区别地按照相同模式进行,要充分利用当地产业特点,发挥区域产业特色,助推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知识创新、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关联"和"经济关联"产生的集聚效应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区域经济因此表现为"块状经济".集聚式的经济增长是"帕累托最优",区域问的协调发展要求知识创新集聚给落后地区带来足够大的经济福利,政府需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科技的投入,在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给予适当的市场规模和产业份额的保护,加大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市场开放,逐步退出干预性的经济活动,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5.
区域环境规制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文章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综合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及交叉效应模型,选取2004—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但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影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显著水平相同;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交叉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的,不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是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叉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地区经济发展禀赋而存在差异。因此,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应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加快第二产业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过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基于理论机理分析模型和实证门限回归模型来研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是:第二产业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是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出现下降。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力占比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利影响。中国在工业化时期,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增加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入工业化后期,以第三产业份额扩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迁虽然出现一些Baumol病问题,但整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科学测度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质量,并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新型工业化综合测度是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测量,要客观反映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质量、工业化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以便全面衡量区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8.
作为传统农业区域的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省内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呈现出相似的演进趋势,但是在此过程中,各地区产业结构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研究河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过程中,主要借助基尼系数这一工具,对全省四大经济板块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存在的差异和主要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如何利用发达地区的优质职教资源开展跨地区职业教育联合办学.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因此,研究探索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途径和方法,对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加快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是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工业化依然存在着资源配置扭曲、产业转移受到限制、外商投资不足、人才和资金制约、观念思想陈旧等一些现实困境。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做到:改变政府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宣传创新创业,形成较好文化氛围;打破地区市场壁垒,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增强金融扶持力度,设立农村工业化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我国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与模式: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梯度推移理论、核心边缘模式、依附理论以及世界体系理论等发展理论在我国建设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并分析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yh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要求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各种层次、各种规格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内部差异较大,地方文化具有多元性。以东南——西北走向将福建省分为沿海、内陆两个文化区,对区域文化资源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文化差异的地理背景因素分析以及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探讨,提出一些促进地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区域收入差距对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巨大影响。对教育而言,区域收入差距导致不同区域教育发展失衡的产生,这种失衡还在进一步扩大之中。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交替,不断地推动区域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西部开发势在必行.在西部开发中应该采取有重点、有层次的非均衡推进战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制定地方民办教育管理条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对于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和社会以及民办教育的发展差异很大,单靠国家层面的法律无法解决全国不同地区民办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各自问题。因此,地方民办教育管理条例必须重视上位法尚未解决的核心问题,必须重视本地区发展需要的适用性,切实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系统内各要素(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而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系统内各要素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协调.只有依据区域资源特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先进的文化为先导,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制度,建立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蓬勃兴起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发展、市场化不断深入和竞争机制作用的必然产物-区域经济合作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各地区要大力实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抓住机遇,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9.
论地区竞争力的本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区竞争力本质界定是研究地区竞争力的前提。本通过深入分析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地区竞争力本质研究存在的差异,认为地区竞争本质上是区域间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地区竞争力的本质是地区产业发展能力,是比较生产力。并分析了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截面和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综合测度分析:首先基于 1978-2016 年各地区人均 GDP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而后基于我国 30 个地区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在HDEA和SBM综合模型基础上得出我国四个区域 30 个省份的经济相对发展效率,并结合理论模型和静、动态面板模型对四个区域经济发展效益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东、中、西部差异较大.对于区域经济效益效率整体上略呈 W型,并且伴有一定的省际差异,东西及东中西部差距较大,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益效率的影响机制作用效果有所不同,文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给予分析,表明各区域之间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对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此实现稳定、健康、高效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