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题:下课后找一找生活中被错用的物理知识。 形式:搜集口头语言、谚语等。 同学们搜集的生活中被错用的物理知识素材包罗万象,以下仅举几例: “我上街买米,问这袋米多重?售货员说有五十斤”。这个问题着眼点在“重”和“五十斤”上,混淆了“力”和“质量”的概念。由此让学生更清晰地弄清了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今天武汉气温为9-12度”。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着重分析了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过了一个暑假,原本一年级的孩子升二年级了,孩子们再次相聚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非常开心,两个调皮的男孩子互相抱了起来:“哇,你好重哟。”“是啊,妈妈说我暑假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下子胖了6斤。”这时另外几个孩子听到了也纷纷说:“我好象也胖了2斤。”“妈妈说我胖了3千克。”“6斤有多重啊?和3千克一样吗?”不知谁问了一句,我一下子想到,这个问题不正是这个学期大家要学习的“千克的认识”吗?“6斤到底有多重”对孩子数、量等概念的形成有帮助,的确是一个必要而有趣的话题,我何不把这一堂课的内容提前来上呢,于是便有了这堂让…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件事: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在上海考察,为了显示中国教育教学的水准,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一堂课,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时响起,在座听课的教育专家、教师、领导无不拍案叫绝:“这堂课真是精彩极了。”下课前30秒钟,教师问:“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相似文献   

4.
由中班升入大班的那个暑假匆匆过去,孩子们再次相聚时,大家不由得发现许多孩子长高长胖了,李怡云告诉大家:“妈妈说我胖了6斤呢!”“啊,6斤!”孩子们都笑起来,“6斤有多重啊?”不知谁问了一句,我一下子想到,这个问题对大班孩子数、量等概念的形成有帮助,探索“6斤到底有多重”的确是一个必要而有趣的话题,于是有了这堂“做中学”课。 “6斤到底有多重?”一个孩子说:“妈妈以前267  相似文献   

5.
域外     
有一次,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在上海考察。为了显示中国教育教学最高水准,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师生的对话交流,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一堂课,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时响起。在座听课的中国教育专家、教师、领导无不拍案叫绝:“这堂课真是精彩极了。”下课前30秒,教师问:“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顿时,全场掌声雷动。轮到评课了,中方教育人员议论纷…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师在教完百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后,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遗憾吗?请用百分数来表达你这节课的学习心情吧!生1:我有99%的高兴,只有1%的遗憾。师:说说你的1%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1、“漏掉名数”这样说对不对? 为什么? 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 道应用题: 同学们做操,每排占7人,6排有多少人? 学生××上台板演: 7×6=42 答:6排有42人。 教师问:“同学们看,××同学解答得对吗?”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他解答得不完整,少写一个“名数”。教师随手在42后面写上“个”字。 少写名数,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这是错误地  相似文献   

8.
在我县的生物学科优质课的评选中,欣喜地看到学生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情境,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令所有听课教师耳目一新,为之一振,这一切竟都出现在同一堂课中。有一位教师在师生共同完成新授内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以后,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的学生结合桃花的解剖实验,说明桃花的基本结构;有的能够结合受精的过程图,详细说明了传粉和受精的整个过程,并把从花到果实的整个过程说得清晰明了;有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阴雨连绵,作物会减产,“春华秋实”等自然现象。学生在用自己…  相似文献   

9.
笔者前段时间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课后不但自我感觉颇佳,而且听课教师也认为以社会热点“房地产市场”作为切入口,无论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探索性,还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营造课堂气氛的宽松度和融洽度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放学时,我在校门口凑巧碰到一位被同学们称为“智慧女生”的学生,平时从不在课后征求意见的我,那天竟随意问了两句,第一句问:“整堂课感觉如何?”“全新的感觉。”“有什么不懂吗?”我紧接着问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这样,导入新课这一步非常关键,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抓住“好奇”,引起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做演示、设悬念、看实物、提问题等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黄河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几只大象?两只大象有什么不同?然后问:这古代黄河象活着时,将有多大呢?”又问:“那么,这样大的  相似文献   

11.
关注学生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公开课前听到这样的语言,学生一脸真诚地对老师说:“老师,这堂课你一定会上好的。”为什么不是“这堂课我们一定会学好的”?还会听到上完课后老师对学生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到底是老师配合学生?还是学生配合老师?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考虑安排学习内容,考虑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如何把课堂展示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却很少考虑学生的困惑有没有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够不够深入,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学生学得是否快乐。这里就有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问题。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考试科目的学习,而不关注与考…  相似文献   

12.
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正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总理忘我工作的生活片段:“有一次,总理已经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一个坐在后排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提问:“老师,那总理有没有洗澡?”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竟有人问出这样的问题?我一时愣住了,但很快镇定下来,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有意思,大家一起说说吧!”学生们兴趣盎然,你一言我一语。生1:“总理洗了澡。因为那么长时间不洗澡不舒服,工作起来无法集中精神。况且总理是很讲究卫生的。”生2:“我不同意。总理应该没洗澡,从‘连续’这个词可以看出。”生3:“总理工作很认真,很珍惜时间,…  相似文献   

13.
程文林  彭芳 《广东教育》2003,(11):64-64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资料,讲的是某中学一语文教师,接手一个差班后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没有一个学生及格,同时这教师还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因为每次都达不到作文要求而产生畏难情绪。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这教师决定从作文入手。第一次作文发下去,学生就在下边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我这样的作文居然得了80分!”“我还得了90分呢!”听完同学们的议论,老师说:“这次作文的要求有两点:一是书写整洁;二是把一件事讲清楚。同学们达到了要求,为什么不能得高分?”此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目标,并规定,每次测验成绩上升10分者即为优秀学生。同学们…  相似文献   

14.
6斤有多重     
6斤有多重“娃娃家”中,“妈妈”快乐地抱起自己的“宝宝”要送她上幼儿园,可“宝宝”太重了,“妈妈”怎么也抱不起来。“妈妈”一边笑着,一边大叫:“你真重,像只小猪……”“宝宝”任凭“妈妈”摆布,同样快乐地回答:“当然喽,今年暑假我长胖了6斤。”“6斤是什么呀?”“娃娃家”的几个孩子相互询问起来,可谁也说不清楚。交流的时候,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关注。教师同样感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于是也问:“6斤是什么呢?”“6斤是重量!”班里有许多孩子赞同这个说法,甚至还有幼儿补充:“妈妈告诉过我,我出生时是6斤。”这样的解释让所有孩…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雨下得有多大》教师让学生比较了同一地点的两幅下雨图片后,一脸疑惑地问道:“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大多少呢?”教师把“准确”二字说得特别重。生1:“看水花,水花大,雨就大。”生2:“看积水也可以知道雨的大小。”生3:“不行,老师问的是怎样准确地知道。”生4:“找积水的地方量一量。”“如果你量的地方是低的地方,雨水不是都流到那里去了吗?这样就量不准了。”一个学生表示反对。教师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反问大家:“他说的你们同意吗?”“同意!”学生齐答道。“那么,怎样才能量得准呢?”教师追问道。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阅读课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完全不懂或一知半解的问题,而应抓住教育时机,“问”到关键处,“提”在点子上,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这位教师在设计提问、处理问题方面的技巧给了我不少启示。请看这位教师教学《小虫和大船》(教科版小语三册)的片段: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并思考这里的“竟”字是什么意思。生:想不到的意思?生:“竟”在这里表示出乎意料。师:对。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工作了三十三年的教师,举行了一堂非常成功的观摩课后,有人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实验室的准备,则花了约十五分钟。”  相似文献   

18.
新旧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对比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时,我们还不时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能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吗?”、“老师还没有让你们讨论,你们怎么就讨论开了?”、“你能给老师说一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谁会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  相似文献   

19.
雪夜     
黄昏的北风一阵紧过一阵。六叔叩叩烟斗,说:“开工吧?”六婶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说:“开工吧。”尔后便打水洗磨。六叔提过来两桶浸得鼓涨涨的黄豆,说:“你放豆,我来推磨。”六婶问:“磨好多?”六叔答:“三十五斤。”六婶又问:“明个儿的活不轻哩?”六叔说:“是不轻,按一斤出四斤豆腐算,三四一二,四五得二十,可打一百三四十斤,怕要串好几个村子才能销完。”这个时候,外面飘起了雪,窗户的玻璃上稀落地印起一瓣一瓣的雪花。他们不再言语,只听见石磨“嚓嚓嚓嚓”地转下去,浑沌的村子被黑暗罩下来,远处偶尔有三五声狗吠传来,接着,便有一扇扇昏亮…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需要花时间的,有些教师急功近利,只是在表面上或偶尔几堂课中改变一下,本质仍然未变,这不是真正的创新。另外,创新并不是盲从,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课——《乌鸦喝水》。课已经临近尾声,教师问:“同学们,乌鸦除了填石子能喝到瓶子里的水以外,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喝到水?”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可以把水倒出来”“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