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被高度关注.然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屡有发生、愈演愈烈,这给大学毕业生群体造成求职障碍,也给用人单位、高校和社会带来不同层面的危害.诚信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永恒主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充满了诚信博弈,结合经济学的博弈论,全方位了解、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大学生的诚信就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减少就业失信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失信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诚信和道德问题,更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社会失信行为具体表现在信息控制、身份管理以及任意违约等行为.文章分析了造成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的提高、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工具理性的驱动.同时,从高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夸大事实、虚假包装、缺乏责任、随意毁约等就业失信现象。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信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营造诚信氛围,构建诚信社会;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建立诚信制度,维护就业秩序;完善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职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主要表现、危害和产生原因,探讨促进高职毕业生诚信就业的途径,主要是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诚信的约束机制,规范就业服务工作,优化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及构建诚信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研究对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常情况进行迅速预测,根据毕业生就业率的波动和发展状态,划定与其发展趋势有关的警戒线,及时指出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并提出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建议和预案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择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以及签署就业协议中或之后的失信行为。针对此,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并着重从完善职业辅导体系、构建个人征信系统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的一些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信行为,不仅使大学生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为了维护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重塑大学生形象,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已是当务之急。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⑴毕业生在书写就业推荐表、准备推荐材料时出现诚信问题纵观这几年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优秀毕业生是单位抢着要,普通毕业生是抢着单位要。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寒窗几十载,就是为了一个毕业文凭及毕业时能有一份好工作。将近毕业时,他们为了找工作而冥思苦想,怎样才能使自己成…  相似文献   

8.
近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危机日益凸现,不诚信的择业行为正在恶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的信用教育,规范高校毕业生的推荐和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既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主题的一项崭新课题,又是一项关系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经济繁荣发展的永恒事业。该文解读了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形成原因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并从社会、高校、毕业生本身和法律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方策。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通过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学校、院系等三级评估体制,从社会就业环境、高校大学生就业组织工作、高校办学质量、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毕业生自身状况和就业心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形成评估体系,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的,结合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从就业制度、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就业心态、专业设置、学生质量、诚信教育等方面形成预警机制.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不公平、就业不诚信等现实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高校合理办学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宁 《惠州学院学报》2006,26(5):104-108
和谐的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的诚信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目前, 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严重的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和存在的教育弊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要进行教育创新, 完善诚信机制, 实现大学生诚信回归,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2.
做好高职高专毕业班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他们较高的就业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以求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就业为导向,把稳定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和指导就业等三方面结合起来是做好高职高专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动物学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已成为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探讨了依托动物学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个人诚信的提高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诚实守信方面更应该做全社会的表率,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培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愈显严峻。为了增加就业竞争筹码,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把考证作为自我增值的一种途径。大学校园兴起的考证热,既是大学生对当下就业形势的一种直接反馈,也是对企业录用标准和高校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课题。本文采用问卷方式,从企业、高校、学生等多个视角对大学生考证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培养模式提供建议,为在校大学生正确对待考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障碍性因素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中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障碍性因素及成因,有利于就业政策的制订,有利转变大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便于大学生排除或回避就业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志愿者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改革思政教育、推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根据对10所安徽省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志愿者培训欠缺、组织自主性不强、服务领域单一、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从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开拓志愿服务新领域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尤其专科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引起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高度重视;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各相关部门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作为重点课题;提高认识,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沧州市的几所高校为例,就中小城市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杜凯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2):111-113
当代大学生人际互动具有发展全面和谐的个性、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帮助成才等基本功能.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当代大学生人际互动在关系、内容、界限、目的、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既含有正面的价值也含有负面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互动应该遵循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相互理解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实与社会的对接不够紧密、人力资源流动出现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与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结果.文章从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和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出发,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出了设想以及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