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亚圣"孟子是我们中华民族尊崇的先师,他师承孔伋,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著有《孟子》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等著述,孟子形成一套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重新梳理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加强大学内涵建设,改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有益于当今大学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表达艺术关耳孟子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司马迁《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系孔子嫡孙。孟子一生推崇孔子,继承宣扬孔子仁政思想,某些思想且有发展。他孜孜以求,致力发展儒学,被后人称为儒家的“正统”...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因此,他虽然游历各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不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是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他的学生虽然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规模还是不小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在当时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可以借鉴的经验(自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糟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非常推崇孔子,自认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因此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作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衣钵,而且将之继续发扬光大。他以合礼为经之本,以权变为现实之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孔子礼的思想发扬,形成了自身的灵活性。孟子的灵活性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积极回应,与孔子相比,孟子的灵活性具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提出过很多深刻的思想,两千年来不断给人以启迪。孟子提出"性善""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不仅通过自身实践授徒讲学,培养出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当时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于后世。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本文仅就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作一个肤浅的评价。“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孔子办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的“君子”、  相似文献   

7.
‘‘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然后又出现在《孟子》中。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自得”是儒家教育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然后又出现在《孟子》中。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自得"是儒家教育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孔子、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培养人才的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孔子与孟子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人人都应受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都会得到提高,但人与人之间也逐渐会产生差距。这就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孟子倡导"性善"论,他认为人  相似文献   

10.
高鑫  花君 《文教资料》2013,(8):118-121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儒学大师,自称是孔子的私塾弟子。孟子的性善论、德育思想、人格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很强的适用性。同时,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提出了深刻见解。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当前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发展当代教育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孟…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懦。他和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对孔子的思想都作了重大的发展。孟子基本沿袭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被视为孔子的继承者,因而中国古代素有“孔孟之道”的称谓。苟子的学说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取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他虽属儒家,但“儒而不纯”,是一个集百家之大成者。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懦家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非常讲究教学艺术,他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教学要言近而旨远,由博返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提出“教亦多术矣”,《学记》也对教学艺术作了大量论说,但那时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只停留在非概念化阶段,没有形成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读孔子与孟子。感受迥异。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有弟子三千,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15.
《“孟子”二章》文字虽短,论证推理却十分严密。教学时,可抓住要点,侧重点评、分析比较,指导写作。一、简介作者孟子(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名轲,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著书,成《孟子》七篇,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孟子的思想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所以在维护统治阶级权利的原则下,他也尖锐地揭露了不知爱民的“人君”。  相似文献   

16.
孔子教育思想之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所倡导的德育为重、德育为先、有教无类、终身学习、与学生和谐相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新时期人民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颇有借鉴作用。根据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作者提出了现代教师继承和发展孔子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1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它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逻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逻辑思想周文英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曾任齐宣王的客卿,终因主张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论学,著有《孟子》一书。孟子自称私淑于孔子①,他极力宣扬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礼记·学记》是集中反映这一时期先哲们的教育思想光芒的巨著。《学记》只有1229个字,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精辟而深刻,是人类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近2000年,对世界教育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