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度智障儿童适应课程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先后多次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编写了以"主题"为串连的中度智障儿童适应课程的教学指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主题教材的编写、主题教学以及教学指引的评估、反馈和修改等活动.我校中度适应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适应课的学习让中度智障儿童认识自己及与生活环境有关的事物;学会照顾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习惯和进行社会交往的正确态度,掌握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技能.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探索,认为适应课程应是当前培智教育的切入点,而生活化则应是适应课程的教育定位.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智障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入,怎样教智障儿童学会生活并能够适应于社会生活最终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已成为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关注的焦点。针对智障儿童生理心理特征进行生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已显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智障儿童教育也是非常贴切和适用的。  相似文献   

3.
金小义 《辅导员》2014,(15):87-88
正"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对我们今天的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生活化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寻求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并用直接的、多样的、贴近的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我们可根据智障儿童的实际认知情况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语文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智障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走近学生的生活,为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回归生活,尤其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智障儿童的教育目标在本质上和普通教育没有区别,但是智障儿童由于智力的原因,注意力分散、意志力薄弱、抽象思维差,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注意加强课程与智障儿童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智学校的招生对象逐渐转为中重度智障儿童,原有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以及教学方法等已经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现实生活中中重度智障人群生存能力低下、生活质量普遍较低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体育游戏教学在我国智障儿童的教育中十分重要,通过教学使智障儿童能够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因材施教。通过对智障儿童进行动作训练来培养他们的协调性。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克服教学器材不先进、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训练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姚冬萍 《考试周刊》2011,(5):224-225
沟通和交往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对于智障学生而言,沟通和交往能力更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如何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要紧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程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移植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校园环境;融入生活,实现智障学生交往的生命价值。坚持给智障学生创造正常的生活化课程环境,从小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意识、沟通的习惯,是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的重要条件,也为他们今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明晰概念,确立课程目标 根据《培智学校新课程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了生活而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不可脱离生活。因此,我们认为,为中重度智障儿童开设的数学课程应该是生活化的课程。从认知上看,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终身智力发展不会超过前运算直觉思维阶段。  相似文献   

9.
沟通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但由于脑损伤,智障儿童普遍智力发育较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与他人进行交流。本文针对智障儿童沟通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探讨如何在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智障儿童的沟通能力,使智障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李芝 《教师》2011,(23):74-74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培智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未知的知识接受起来相对来说是较慢的。为了让智障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培智语文教学应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效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儿童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艺术课程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而独立存在,艺术课程必须生活化。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的途径是:建构源于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目标,采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内容,选择围绕儿童生活的人文主题组织艺术课程内容,实施引导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智障儿童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化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能力。由于家庭是儿童生活学习成长的一个主要阵地,于是我们就尝试把课堂搬到学生家中,让教育生活化,对智障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学前智障儿童普遍具有语言障碍,影响其思维、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以培养生活适应能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前游戏特性、关注个体差异为指导思想,根据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发出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康复校本课程“生活适应+语言”,有效促进学前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阐述了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痛苦与不便,更降低了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各学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课堂训练网络;多元活动,搭建生活自理能力的课外学习平台;家校合力,提供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训练基地等三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并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家庭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智障儿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数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中,优化数学学习环境,实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生活化:即教学训练内容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训练形式必须与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培智学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知识相对较慢,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为了让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依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智障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展示生活、扮演生活角色等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让智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实践操作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金小义 《辅导员》2014,(10):87-88
"生活即教育",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对我们今天的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生活化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寻求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并用直接的、多样的、贴近的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促进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智障儿童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重视对智障学生生活技能教育,为智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参与竞争及自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智障儿童识字教学的现状,从识字教学游戏化、识字教学情境化、识字教学生活化、识字教学拓展化等方面,对智障儿童的有效识字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提升智障儿童心智,使其回归主流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一)明晰“生活教育”理念,厘清校本课程建设思路 1.以“为了生活”为目的。我们认为,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要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