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援诫子     
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人,是南征北战、辅助光武帝建国的功臣,号为“伏波将军”。他为人慎密守正,俭朴清廉,对待子女尤为自慎自重。马援有四个儿子,马廖、马防、马江、马客卿。马援经常教育他们不要学名门贵族的子弟,游手好闲,轻薄放荡,更不许依仗老子权势,养尊处优,姿意妄为,追求功名  相似文献   

2.
东汉光武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关系历来被认定是和谐或制衡的,二者间的文化冲突与对立为学界所忽视。刘秀与功臣的文化冲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功臣在统军作战中大多"好虏掠"、"志在财币";刘秀则"不取财物","以义征伐"。其次,功臣们的军事活动以"略地屠城"为最终目标;刘秀则以"平定安集"百姓为战争的归宿。最后,在统军治国方面,功臣们追求"广地"最大化,以建立军功为最高准则;而刘秀的战略原则是"以战止战",息兵安民。二者的文化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汉初"退功臣而进文吏"政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4.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对东汉开国功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通过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的量化,并分别对东汉功臣近儒和东汉功臣出身于商人地主的史实进行补阙,最终同意赵翼在《廿二史剳记》中提出的“东汉功臣多近儒”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古装剧《秀丽江山》以东汉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王莽新朝末年至汉室中兴的一段乱世情仇。关于西汉、三国、唐宋和明清的影视剧数不胜数,但拿东汉刘秀做题材的,还真是凤毛麟角。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曾盛赞"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那么刘秀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王夫之为何独对刘秀评价那么高?看看他怎么对待名士、功臣、百姓和家眷,怎么处理内政外交,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相似文献   

7.
西汉以来文吏地位逐渐下降,但到东汉初年有所回升;这种回升有着一定的现实原因:法家思想从未被统治者放弃,文吏本身具有的特质,以及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的影响;文吏地位一度变迁,其实质是儒法两种不同治国方式的此起彼伏,随着"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逐渐为统治者所认可、接受,文吏与儒生亦趋于融合,文吏在东汉初年的"回升"仅仅是合流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相似文献   

8.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光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冯异,是东汉的功臣,曾追随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失之东隅,  相似文献   

9.
东汉封建政权是在血和中火建立起来,它的成立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复苏。东汉政权是由豪强地主阶级创建、依靠大地主支持而出现的。刘秀所建立的政权即称"汉",当以刘邦所创建的西汉王朝继承者自居。所以其统治制度,大体均沿袭西汉旧制。不过,由于历史的发展,事实已经暴露西汉政权许多制度和措施,并非十分理想。重建封建地主政权成了摆在光武帝面前的头等大事。如何安置功臣外戚,怎样对待士人文吏,是考验刘秀治国理政方法的问题,也是最能体现刘秀真挚情感流露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 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光武中兴。杜诗发明“水排”。王景治理黄河。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特点。东汉豪强地主的特点。二、要学生认识: 1、东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劳动人民起了主要的作用,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2、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不是为了劳动人民,而是为了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 3、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建立在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它的发展是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东汉初期,皇帝多同豪强大族联姻。目的在于取得豪强大族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鉴于王莽代汉2立,当时不允许外戚过多地干预政治,不给他们尊贵的地位。如功臣马援以外戚身份,甚至不得列入云台28将之中。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相互纠察;梁松、窦穆虽尚公主,但是都由于请托郡县、于乱政事而遭屠戮。东汉初期的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尚能驾驭外戚。而从东汉中期开始,情况则发生了变化,皇帝往往受制于外戚。因为自和帝开始的皇帝多为年幼登基。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安帝13岁,顺帝1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灵帝12岁,献帝9岁。当…  相似文献   

12.
公元四○年(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六年),在东汉交趾郡(?)冷县(按:现今越南境内安浪县、永富县一带)境内,发生了一次(?)冷部落女责族征侧起兵事件。据说,征侧攻城略地,自立为王,声势浩大。公元四二年(即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刘秀派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前往交趾,平定了征侧。公元四四年,马援班师回朝。  相似文献   

13.
东汉明堂祭祀在国家祭祀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汉国家祭祀等级中,明堂祭祀仅次于郊祀天、地,是颇受重视的。东汉明堂祭祀以五帝为主祭神祇,以光武帝为配祭神祇。这种神祇规定是为了适应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需要。东汉国家为明堂祭祀制定了完善的礼仪。这种祭祀礼仪是东汉宗教观念的体现,并且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有一个叫耿弇的人,他跟随光武帝刘秀打仗,英勇善战,很快就被提升为大将军。有一天……  相似文献   

15.
东汉明堂祭祀在国家祭祀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汉国家祭祀等级中,明堂祭祀仅次于郊祀天、地,是颇受重视的。东汉明堂祭祀以五帝为主祭神祗,以光武帝为配祭神祗。这种神祗规定是为了适应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需要。东汉国家为明堂祭祀制定了完善的礼仪。这种祭祀礼仪是东汉宗教观念的体现,并且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汉外戚封侯始于光武帝时期,并集中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封侯以东汉皇帝颁布的诏书作为重要依据,涉及外戚封侯的程序、对象与标准、食邑制度等内容。东汉外戚封侯反映了外戚和列侯存在一定等级对应关系,不仅确定了外戚群体在爵位等级中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而且成为外戚扩大权势的一项措施。这一现象与东汉政局演变密切相关,并在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功能与弊端。但就整体来看,东汉外戚封侯发挥的社会功能居于主导。  相似文献   

17.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第二个皇帝,光武帝第四子,少年聪慧,十岁能通春秋,后从师于桓荣博士且学通尚书。明帝于中元二年(57年)继皇位,永平十八年(75年)秋八月驾崩,在位十九年。汉明帝大器晚成,十九岁才立为皇太子,继帝位时年已三十岁。但明帝所处的时期,正是东汉天下初定,由光武帝刘秀开创的地主政权刚刚稳定的时期,因此其统治作风和个人性格对汉代后期的皇权政治无疑有较大影响,其吏治对巩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也起了较大作用,同时对维护阶级矛盾和安  相似文献   

18.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对太学的博士非常重视和爱惜,每逢腊月三十,就特别下诏赏赐每位博士一只羊,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节,以示鼓励。这一年的腊月三十,光武帝派大臣到太学里去慰问,大臣宣读诏书说:博士们讲学兢兢业业,焚膏继晷,十分辛苦,现在每位博士赐羊一只,带回家里,与家人团聚,欢度节日。  相似文献   

19.
城门校尉在汉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它于汉武帝时初置,职掌京师城门守卫。东汉光武帝沿置之,且在东汉之世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从史料记载的东汉历任城门校尉来看,此职多为外戚宠贵所把持,然仍不乏德才兼备者。城门校尉、执金吾与北军中候之间相互牵制,互不统属,共同组成了东汉中央宿卫系统中的城卫军。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 113~ 114页 :“东汉光武帝时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其注曰 :“委 ,即倭。”( 1)“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倭奴国”是“倭”的奴国 ,奴国在今日本的博多附近。( 2 )“委”和“倭”是古今异体通假字。在那时“委”在用作指代日本时和现在的“倭”在读音及词意上是一样的。后来 ,用“倭”代替“委”指代日本 ,“倭”和“委”才有了区别。所以 ,东汉光武帝赠给倭奴国王的金印是“汉委奴国王”而不是“汉倭奴国王”。释“汉委奴国王”$河南省平顶山市十六中学@张宏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