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明帝多元化性格的形成受到其出生时的政治环境及其父光武帝施政的重要影响,其"严切"的统治作风和个人性格对东汉后期的皇权政治无疑有较大影响,在个人性格驱使下所建立的"严切"政治,虽在当时起了某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其产生的后果与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尤其对于整个东汉王朝、知识分子以及学术文化的摧残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女史家班昭补作《汉书》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即公元93年其兄班固去世以后;而东汉明德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则是在汉明帝永丰十八年,即公元75年左右。据此明德马后的著述比班昭提前约20年之久,应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女史家无疑。  相似文献   

3.
东汉初期,皇帝多同豪强大族联姻。目的在于取得豪强大族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鉴于王莽代汉2立,当时不允许外戚过多地干预政治,不给他们尊贵的地位。如功臣马援以外戚身份,甚至不得列入云台28将之中。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相互纠察;梁松、窦穆虽尚公主,但是都由于请托郡县、于乱政事而遭屠戮。东汉初期的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尚能驾驭外戚。而从东汉中期开始,情况则发生了变化,皇帝往往受制于外戚。因为自和帝开始的皇帝多为年幼登基。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安帝13岁,顺帝1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灵帝12岁,献帝9岁。当…  相似文献   

4.
略论马融     
略论马融臧云浦马融(公元79—160年),字季长,东汉右扶风茂陵人,经学家、文学家。他是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之侄孙。马融之父名马严,为马援之任,融是严之第五子。马援是光武帝的旧将,又是明帝马皇后之父。他屡立战功:破西羌,平“二微”、征“五溪...  相似文献   

5.
试论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孟津县文化馆收藏的铭文银壳画像镜的内容不是老子浮屠像;从铜镜形制、莲花和连珠纹等特征分析,该镜不应当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所造,而系唐代仿制品;有关汉明帝时期造佛像的记载有误,最早可靠造佛像的记载是东汉末期笮融的"以铜为人",考古发现最早的佛像是重庆丰都东汉"延光四年"(125年)墓出土的摇钱树佛像.  相似文献   

6.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7.
<正>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经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享年七十左右。他出生于“细族孤门”(《论衡·自纪》。以下凡出自《论衡》的引文,只注篇名),早年曾受业于洛阳太学,并师事大史学家班彪。由于他出身寒微,加上又好“谏争”(《后汉书·王充传》),故受权贵排挤而一生潦倒,只做了几  相似文献   

8.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9.
公元四○年(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六年),在东汉交趾郡(?)冷县(按:现今越南境内安浪县、永富县一带)境内,发生了一次(?)冷部落女责族征侧起兵事件。据说,征侧攻城略地,自立为王,声势浩大。公元四二年(即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刘秀派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前往交趾,平定了征侧。公元四四年,马援班师回朝。  相似文献   

10.
四《孙子算经》与“大衍求一术”《孙子算经》,相传为春秋时代作兵书十三篇的孙武子所作。但因为原书在明代已经亡佚,所以该书作者“孙子”究竟是谁,已经无从考证。现在所能见到的《孙子算经》,是清代乾隆年间,由安徽数学家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中卷下载有“长安洛阳相去九百里”及“今有佛书凡二十九章”。由于长安是西汉建国时所定京都的名称,而洛阳是东汉的首都;佛书开始传入中国在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由此,戴震认为“孙子”其人,不能早于汉明帝时代。又据《夏侯阳算经》序言称: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风云迭起,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泰山郡名人荟萃,形成了一个英雄群体。鲍信有恩于曹操,鲍勋为曹魏尽忠;于禁为曹操手下名将,然弗克其终;臧霸起自布衣,终能封侯拜将;胡母班被人假手让内兄王匡杀害,王匡被曹操火并;高堂隆为魏明帝重臣,深得明帝器重;诸葛亮随父在泰山郡长期生活,深受泰山文化熏陶也应算是泰山人。  相似文献   

12.
东汉时封王主要集中在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始封王分为宗室王和皇子王两类,但宗室王逐渐被遏制。东汉的绍封都出现在和帝以后,被绍封的诸侯国是因为没有子嗣、犯罪等。绍封王来源于被绍封者的父兄辈,或是宗室的其他支系,但要求与当朝皇帝的血缘关系较近。宗室王封地的范围远小于皇子王,皇子王之间封地的大小亦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皇子个人及其母亲的地位高低。章帝时对诸侯王衣食租税作出调整,封国广狭就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因诸侯王犯罪,始封国的地理位置或政策的调整还导致了徙封现象。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央政权对诸侯王进行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的宗教,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三国志·魏志》卷三十注引《魏略·西戎传》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佛)经”。东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后汉书·楚王英传》说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之仁祠”。与沙门和佛徒们共作斋戒祭祀。相传明帝刘庄也曾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取佛经,佛教徒称之为“汉明求法”。  相似文献   

14.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上陵之礼"的确立,推动汉代帝陵祭祀由陵庙祭祀为主向陵寝祭祀为主的转变,这一历史性变化不仅带来东汉陵寝礼制性建筑的增加,也成为唐宋以后上宫、下宫制的滥觞。明帝"上陵之礼"乃取西汉上陵故事,合并元会仪、饮酎礼、部分宗庙祭祀礼而来,成为汉代陵寝祭祀定制中唯一由天子亲临、规模最大的大型典礼活动。这一制度的成型有汉代孝道文化的社会背景,也吸取了舞乐文化的精髓,更由于独特的政治经济意义而难以轻言废弃,经历魏晋盗陵现象的短暂打击后,于隋唐时期再度绘制出礼乐文化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15.
汉明帝是东汉第二个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了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妥善地解决困扰汉王朝的诸侯王问题,是汉代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其统治作风和个人性格对汉代后期的皇权政治有较大的影响,其吏治对巩固封建中央集权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14,(8):44-45
<正>大树将军东汉开国名将冯异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行军途中,若与别的将军迎面相逢,冯异总是主动引车避让。他带领的军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整齐。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坐在一起,总是争说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时间一长,军中将士送他个"大树将军"的雅号。攻入邯郸后,光武帝刘秀给将领们重新分配任务、对部队重新安排部署时,下级官兵都说愿意在"大树将军"麾下。光武帝因此非常器重冯异,派给他许多人马。后来,汉明帝为三十二位开国元勋画像,将冯异排在第十三位。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在我国妇孺皆知。但中国最早上西天取经的不是唐僧,而是汉朝的蔡愔。 相传东汉明帝在永平八年(公元65年)的一天夜晚,梦见一个身高丈许,项背放光,能飞檐越壁的奇人。醒后召见文武百官,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博士傅毅告诉明帝:“西方有神,其名叫佛,正如陛下所梦见的。”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113~ 114页 :“东汉光武帝时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其注曰 :“委 ,即倭。”( 1)“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倭奴国”是“倭”的奴国 ,奴国在今日本的博多附近。( 2 )“委”和“倭”是古今异体通假字。在那时“委”在用作指代日本时和现在的“倭”在读音及词意上是一样的。后来 ,用“倭”代替“委”指代日本 ,“倭”和“委”才有了区别。所以 ,东汉光武帝赠给倭奴国王的金印是“汉委奴国王”而不是“汉倭奴国王”。释“汉委奴国王”$河南省平顶山市十六中学@张宏伟…  相似文献   

19.
河南是佛教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佛教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初步传播,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兴盛,至北魏臻于极盛。河南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兴盛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简略考述佛教在河南地区传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风云迭起,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泰山郡名人荟萃,形成了一个英雄群体,饱信有恩于曹操,鲍勋为曹魏尽忠;于禁为曹操手下名将,然弗克期终;减霸起自布衣,终能封伊拜将;胡母班被人假手让内史王匡杀害,王匡被曹操火并;高堂隆为魏明帝重臣,深得明帝器重;诸葛亮随父在泰山郡长期生活,深受泰山文化熏陶也应算是泰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