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而独特的地位。《诗经》中关于女性的作品非常多,约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反映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情感的初步诉求,体现了周代社会的女性观。文章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众女子的外在美、内在美等方面的分析,来透视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色彩话语独具一格。溯其源 ,《诗经》中的色彩话语无疑是中国古代色彩话语发展的滥觞。选取《诗经》中几组相关的色彩话语予以分析探讨 ,说明《诗经》之色彩话语对中国古代诗学及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含蓄性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人们常说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含蓄蕴藉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往往被推为诗艺的极致。《蒹葭》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之一,是《诗经·秦风》里的代表作。秦诗中多是慷慨悲壮、粗犷质朴的作品,由此清新柔美《蒹葭》在《秦风》中显得尤为特出,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本文主要从艺术表现和审美欣赏的角度来阐述《蒹葭》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色彩话语独具一格。溯其源,《诗经》中的色彩话语无疑是中国古代色彩话语发展的滥觞。选取《诗经》中几组相关的色彩话语予以分析探讨,说明《诗经》之色彩话语对中国古代诗学及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透露出的女性审美意识质朴而独具特色,从作品文本中可见时人对于"硕"美的崇尚。本文剖析了《诗经》时代审美标准——"硕"美的内涵,并对此审美标准的产生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被孔子评价为“思无邪”。《诗经》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描写了女性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爱情的追求,反映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些女性形象为《诗经》增添了绚烂夺目的光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物,逆来顺受,没有地位和自由”的思维定势的一个颠覆。  相似文献   

7.
女性代表着时尚。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这些篇章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的描写,都折射出周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研究这种现象,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及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大量女性劳动诗篇,生动描绘了古代女性以蓬勃、欢快的心情参与劳动,以勤劳、灵巧的双手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画面;体现了在社会发展中女性起到的社会必须承认、必须重视的重大作用。劳动女性以亲身经历将劳动与爱情相结合,谱写了《诗经》中相关的原始作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民歌中有很多是把妇女作为歌咏对象的,从《诗经》的《氓》到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等不朽之作,不仅反映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而且融进了创作者的愿望、理想和追求。这些妇女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可以归纳为勤、柔、刚、勇四个方面,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女性的道德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国原始男权社会文化产物的《诗经》,其中所描写的与女性有关的作品也占到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笔墨。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女性描写部分的分析,来管窥周代时期女性的状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宋初《太平广记》的类目划分与编排具有特定的时代特点,包含着编者的小说审美心理、文化民俗信仰和所处时代背景相关的文献信息。研究《太平广记》的类目特点对了解全书价值乃至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分类学具有先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美学新蕴涵体现在:在"道事合一"哲学思考中将美学问题现实化和政治化,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扬弃;自在自觉的空间意识带来三重审美意蕴.因而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眼光观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审美性,又看重美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就成为《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的主导内容.哲学观的新变和审美需要的新变是《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生成的两个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月意象的女性象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文人正是将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及其曲折细腻的内心情感完美地融入到月意象之中,由此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具有民族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的诗歌传奇。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文学成形之作的汉代京都大赋,审美内涵存在明显的文化缺失。作家将城市之美物体化,普遍显示出重物轻人的审美取向,堪称城市灵魂的城市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多被忽略。同时,作家外在于对象、物我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而导致这种缺失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耕文化精神的影响,汉代作家普遍缺少自觉的城市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晚明名士潘之恒的品艳类文章中,他将艺术与审美紧密结合,融入了自己很多独到见解.在美学与审美心理方面他看重整体气韵,崇尚文雅与自然先天,运用同理心审美.同时,他还提出“才、慧、致”兼备的戏曲表演理论,注重舞台表演艺术,并且他对女性曲艺表演的评价也具有艺术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19.
张胜利 《丹东师专学报》2011,(5):109-113,129
《红楼梦》中众女儿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方女性"之美的闪光点;同时她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又深受双重人格的困扰。吕启祥先生的论红文章,特别是《〈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一文,从女性的独立人格与主体意识出发,深刻解析了《红楼梦》中"东方女性气质"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红楼女性如何在审美活动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命题;阐述了《红楼梦》一书与现代女性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恢复和确立《红楼梦》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