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性爱神与美神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感性存在可以证明,在民族深层心理结构体系中。对于女性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是:爱与美同在,女神的爱与美代表着一种超功利的美学观念的发生。这种美学观念于不自觉中突破了弥漫四周的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符号的压迫,树立着爱与美之女神的不朽形象,左右着华夏民族“集体的梦”。女神所生发出来的女性精神及相应的女性崇拜的集体无意识倾向,可谓是人类命运史或文化史上的潜宗教。它化作“社会性的共同情感”潜伏在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年间,中国美学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转型期。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既有别于抽象的美学玄学,又有别于具体的物质文化实践。当代审美从各种视角对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进行了多维透视,而其中也存在着人文内涵不足、视野偏窄的缺陷。在文化工业的压迫下,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学科,“丑”大量地涌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显而易见的是各种“伪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视听世界,在大众的非理性精神思考下,这种对“伪美”的追逐是一种审美短视的行为,从它背后透露出的是大众异化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5.
美感在生命中具有丰富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维度切入郁达夫的小说,展示其小说从“感伤关”、“病态美”向“宁静美”转向的关学追求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男性文学文本中的“天使”和“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出男性作家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这两种虚假的女性形象以左右和警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从而达到控制和支配女性的目,这正是性政治策略在男性文本中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
“空观”是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把“心性本体论”作为禅宗美学的本体论是不妥当的。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宗美学“空观”的哲学基础,因而禅宗美学既要以“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空”观。禅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或者美的终根本原。因此,禅宗美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是根本不同性质的美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1.
凌叔华<花之寺>、<女人>小说集女性人物描写中所建立的客观写实的艺术品格,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它与其他形式的小说创作相比有着显著不同:一是强化作者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认知和感受,使作者成为人物遭遇的代言人.二是剖析作为资产阶级女性们的病态心理.三采取客观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相似文献   

12.
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张爱玲的作品犹如一幅幅以变态人性、病态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奇特的世俗人生的图画。在她那不同于当时主流话语圈的独特的创作意识里,实用主义的小市民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她的观念,使她与那个时代的主流知识分子发生了巨大的分野。她以对社会人生的病态体验,用病态的怀疑目光,投射到世俗化、欲望化的"饮食男女"身上,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市民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中思想视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元素,为我们展现了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审美境界。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既有蕴含儒家道德审美特质的“气象”人物品藻观,也包含理学视域下“平淡美”的艺术创作审美,同时也概括为“德性相关”的审美旨归。使品评人物和文艺作品既有原生的道德依托又具备很明显的艺术趣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道德的和谐统一。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成为品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4.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为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构建审美心理机制,可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化”的原则加以运作。  相似文献   

16.
赋体文学及其语言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赋体文学的源起、形成、发展和演变 :发源于先秦 ,形成发展繁荣于两汉 ,变化丰富于魏晋南北朝 ,延续于唐宋元明清。二、赋体文学的语言审美特征 :体制的规范美(体物写志的模式 ,铺排辞藻的手法、主客问答的形式 ) ;语体的创造美 (丰富多采的辞藻、骈散结合的句式、回环和谐的声律、贴切得体的典故 ) ;风格的追求美 (阳刚与阴柔的风格美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婉丽、超妙的风格美 )。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西厢记》评点是中国戏剧艺术理论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其中对于男女情爱艺术意义的肯定、对于人物形象艺术表现的分析、对于行文表达艺术的揭示和类似接受美学批评观的说明,都有其独到的价值,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论述文艺思想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蕴舍在其中的文艺戋学内容,提出了文艺美高于生活美的科学论断.解决了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问题。同时将追求艺术美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重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他所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中生动地体现着自己的审美观,是艺术美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