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康德、黑格尔等人对此都有过论述。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以上成果,认为主体是具有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人。在此基础上,主体性即指现实的人所具有的意识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的特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作为主体性人的历史作用始终是以实践的方式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诠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是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认识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无论是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自觉主动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的自觉推动社会进步和建构自身的社会主体,还是对于促使教师职业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追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的社会历史过程转变,促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人生价值的完满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育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始于人的主体地位,而人的主体地位从哲学意义上考察,则涉及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主我”与“客我”两对范畴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正走向主体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要倡导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审美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主体性,主要是指培养和发展审美自觉、审美创造以及审美超越等审美主体性素质,这既是主体性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与任务,也是主体性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与意义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性不是天生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本质属性,是后天获得的本质力量,人作为主体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现实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作为主体的人对其外部环境的改造是同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价值引导和意义建构来改造主观世界,改善认知图示和优化品德结构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目的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着自在和自为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人的…  相似文献   

7.
刘琳 《天津教育》2000,(4):10-11
“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展的教育。主体性,是指在对象性的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即主体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 主体是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的现实活动。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由于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  相似文献   

8.
李琴 《江苏高教》2003,(5):130-131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确立导向弘扬人的主体性 ,就是要发扬人的主动精神 ,使个体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但人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着 ,人既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 ,又受制于自然和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的主体性要受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所制约。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遵循客观规律 ,人的主体性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德育 ,引导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正确认识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且还是人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社会发展虽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它毕竟通过人来进行,人把自己的意识目的和激情带到历史活动中来,就使社会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明,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三个基本环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认识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构成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三个基本环节,认识自我价值是对主体的内省,追求具性发展是主体性的外化,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追求人的本质力量实现,此胡是逻辑递进、渐次提高的,又是互为条件的。“内省-外化-实现”也是互动互为、交替上升的,最终是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受到历史的、时代的、化的、社会的等背景的制约,由此,人的主体性实现有一个境界问题,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人的本质的实现是相对的,是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对等互补和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主体意识作为人的精神自觉,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个体主体意识的普遍发展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的自主地位、主体能力和价值自觉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因此,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的日益市场化和国家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12.
冉彬 《教学与管理》2009,(10):114-115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与时俱进地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既凸显了“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也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肯定,并体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终极价值。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对劳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14.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因而,教育的过程必须强化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要进行好主体教育,使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形成并使其自身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更新,就必须从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做起。没有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不能使学生对学习和教育产生一种由被动的“我来”到能动的“我需”、“我求”的飞跃,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主体教育研究面临着“过时论”、“抽象论”和“终结论”的挑战,需要认真审视主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理论定位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成长和主体教育的提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尚未过时;主体教育不是抽象的哲学理论,它为当代教育实践明确了新的价值取向,为科学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人的特性、教育过程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揭示人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立足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带来的活动的交往性,以及文化的群体性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可能和制约,将促动对主体性的内涵、生成发展的机制以及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型。  相似文献   

17.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继续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发展,学生选择知识的权利得到加强。知识的课程改革与学生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主体的活动。主体是活动的主体,没有无主体的活动,也没有无活动的主体。”而在图书馆,学生这种求知活动的主体性将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与培养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人对身心发展规律的自觉认识、自觉运用,人对自身发展的主动权的获得,正是人的发展标志,是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显现,人由此逐渐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这个过程本质地体现为人的发展,发展是人存在的必然诉求。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指向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这是主体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一、必须弄清的概念 :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是人的主体性产生、觉醒、成熟、弘扬的历史。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其重要的课题。主体 ,从认识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 :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 ,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主体与人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的同一。[1] 一般认为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属于认识领域 ,即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