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尚处于儿童阶段.大脑处于发育状态.他们的认识思维倾向于表象认识,属于感性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他们对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学习能够接受。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感性化。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情境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下面我简单谈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学生管理包括众多方面,其中如何认识学生的学习是搞好学生管理的重要支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创新’是学习的灵魂”这一观念,并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创新”这一灵魂作用。一、如何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创新’是学习的灵魂”1.学习“起因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包含“从客体到主体”“从主体到客体”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客体。他们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体引起主体的反应,制约着学习的目标、态度、方法和效果;一方面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  相似文献   

3.
申君 《考试周刊》2010,(9):35-36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下,影视作为视觉媒体,追求直观形象,具有感性色彩,可以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感性的视听觉体验。它的思维方式形象、浅显.主、客体沟通距离近,有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自主完成意义建构.培养发散性思维,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根源是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不可分离的交互作用,产生作为知识源泉的动作,一切经验、知识发源于实际动作,而思维则是从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数学学习就是学生本人参加活动的过程.这是因为,数学的认知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数学思维主要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它无法靠传授知识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灌输方法来代替.因此,数学教学光靠灌输是不行的.教师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要起传递信息的媒介作用,而且要通过有明确目标的定向实践活动,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和促进感性活动展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哲学以“感性直观”为出发点。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提出了批判,以“感性活动”为实践立场,实现了哲学重心的转移,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抽象二元论局限,完成了哲学领域的思想革命,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呼唤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年来,数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只注重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认为情感只与语、音、美等所谓“感性学科”联系在一起,往往忽略了数学教学中的情感与态度。情感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等的心理状态。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情感的,不断发展的主体,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时刻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因此,同样在数学教学中也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共鸣,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一、入情入境,情感体验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对小学…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或者说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他们知识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体意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低年级儿童知识少,概括能力比较差,而数学又具有抽象的特点,要求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往往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他们能展开思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抽象能力。  相似文献   

9.
主体教育是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而提出的,其要义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它科学地阐述了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动与受动的关系,其对立面是“客体教育”和“被动学习”。回顾我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应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领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0.
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呢?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下面结合"年、月、日"一课中的教学片段,谈谈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蔚 《文教资料》2012,(2):18-20
在写作活动中,写作客体不但能够激发写作主体的创作灵感,引发写作的冲动,而且可以传达写作主体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体会,写作客体是写作活动存在的源泉,是写作活动得以生存的本体。荆永鸣短篇小说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为写作客体,为我们学习写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双重地位,一个是客体位置,一个是主体位置。客体指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主体指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中是有目的的、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受教育中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学习位置,把学生从被动的、从属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的、独立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相似文献   

13.
施海健 《学子》2013,(11):29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成了摆在数学老师面前一个新的课题。数学实践活动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渲染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从而拓宽教与学的空间。我在不断地实践、思考,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一、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解决那些数学问题往往都需要自主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活动中逐步引导他们积累学习经验,储备良好的感性体验,从中习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施海健 《学子》2013,(9):29-29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成了摆在数学老师面前一个新的课题。数学实践活动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渲染热闹的场面,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从而拓宽教与学的空间。我在不断地实践、思考,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一、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解决那些数学问题往往都需要自主探索,因此,我们要在活动中逐步引导他们积累学习经验,储备良好的感性体验,从中习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动手操作,激发探究欲望。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自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理性的,蕴藏数学知识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感性的;数学是抽象的,但学习数学的主体却是千差万别的,具体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低年级的小学生却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17.
张淑英 《阅读与鉴赏》2011,(2):28-28,3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认知活动,处于受教育的地位,是教育的客体;另一方面,学生是活生生有意识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一、在感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行为倾向。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教师可从感性活动入手引导学生获得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养成独立思考、敏于应用、善于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感性的化学,突出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将原先停留在课本上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认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解与想象。这种"感性",不是忽视化学教学中对深层内涵的挖掘,而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的抽象程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两者相铺相成。  相似文献   

20.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