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从监护制度设立的初衷在于保护被监护人的权利这一本质入手,揭示出了监 护制度的四大特征.并进一步指出,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权利,监护人应该切实履行监护职 责.否则,不仅会损害被监护人的利益,亦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同时监护人也将是损害结 果的主要承担者.因为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行为既承担过错的法律责任,也承担无过错和公 平原则下的法律责任.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机构,本身不是监护人,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学习期 间的损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只承担过错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监护人责任制度目的在于保护被监护人,而民法典草案重新确立的监护人制度,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过于保护受害人,难以实现其制度目的。监护人责任的本质是监护人对自己疏于监护的过错行为的责任,应采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现代民法保护未成年人等弱的法律思潮。  相似文献   

3.
监护人承担因不履行监护职责、存有主观过错、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民事责任。被监护人致害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替代责任,适用过错推定归责原则,被监护人致害的损害赔偿属于非补充赔偿,应由监护人单独承担。应设立监护监督人制度,妥善解决被监护人行使赔偿请求权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校不是学生在校时的监护人,而是学生的照管人,其照顾、管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根本不同于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学校对学生在校时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承担过错责任,即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才构成承担责任的必要前提,而且其承担的是适当赔偿责任,赔偿责任的大小与其过错程度相适应。建议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学校伤害事故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5.
质疑"学校监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学校监护责任”问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对未成年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伤害事故,许多人认为学校应无条件赔偿损失,承担无过错责任即监护责任。学生在校是其监护人适时适当的一种“监护脱手”,是一种特殊的监护形式,不构成监护关系转移给了学校。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只有在有过错的前提下对事故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而判断学校过错不能随意化。建议制订《学校法》以弥补教育法、民法监护制度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处理学生事故,要注意区分职责与责任两个层面的问题。在职责层面上,监护人职责与学校职责有交叉重叠之处,也有范围和内容的区别。在责任层面上,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而监护人对被监护人遭受损害在立法上尚无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明确规定,需要立法上进行完善: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致他人损害或遭受损害只承担过错责任,而不承担无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学生在校发生损害的民事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不负监护之责,而是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未成年学生损害发生在学校保护范围内是学校承担其民事责任的前提。学校承担未成年学生在校发生损害的民事责任除了主要适应归责原则之外,还应适应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不负监护之责,而是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未砀上学生损害发生在学校保护范围内是学校承担其民事责任的前提。学校承提未成年学生在校发生损害的民事责任除了主要适应归责原则之外,还应该应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9.
浅析监护制度中被监护人的权利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确定的监护制度 ,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和未来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监护制度改革 ,要从保障被监护人的权利出发 ,吸取监护方面的先进理念 ,借鉴国外监护制度的改革成功的实践。特别是要根据我国新出台的宪法修正案 ,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在监护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对被监护人权利保障的紧迫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研究 ,以推动我国监护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校安全事故及纠纷的发生常常会引发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谁是学生的监护人?近年来,未成年学生在校伤害事件中,学校是否是在校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是否承担监护责任,已经成了判断学校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承担多大责任的焦点问题,甚至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定论。然而,舆论和公众则倾向于学校理所当然地具有监护人的身份,甚至教师也认为学校和教师自己是学生的监护人。这种认识是否符合法律的本意而又合情合理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  相似文献   

11.
法律传统是法律现代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在法律现代化中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通过对法律传统和法律现代化含义的界定,以及分析法律传统和现代法制的关系,试图寻找如何发挥法律传统在法律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即实现对法律传统的扬弃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法学教育具有传输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重属性,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中在后者上有所欠缺,因此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法律思维应当成为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培养途径就是引入法律方法的教学。法律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理性,为法治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然,其作用的发挥会因条件限制而有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消解。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的定义和划分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是研究进路不统一。从逻辑学进路重新定义法律推理,彰显其逻辑学特征,揭示其逻辑学本质,体现"宽泛"的法律推理观,便于实现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定义的统一。从逻辑学的进路重新划分法律推理,恪守逻辑学的划分原则,凸显辩证逻辑推理形式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利于实现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划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高等院校被逐渐推向社会和市场,它除了与政府发生关系外,还与越来越多的其它社会主体发生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置角色。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其法律地位有所不同,因此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各有区别。高等院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行政法双重法律主体地位;在民事和刑事法律关系中,具有民事、刑事法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刑法解释方法论的争议主要是围绕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展开的。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的对立最早发端于德日刑法学,但当下我国刑法学界所讨论的两种解释论又有其新的内涵与范畴。笔者在本文将对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的初识焦点、在我国刑法学界新的发展以及两者之对立进行解读,以期在刑法解释的进路上作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法治语境下,由"法制"向"法治"过渡具有现实必要性。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公民法律意识、法律法规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在现实中国法治语境中由"法制"向"法治"的过渡还面临困难,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法制"向"法治"的过渡,以推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法律思维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本文重点研究法律思维的概念和法律思维的特点两个方面,深入剖析法律思维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律词汇是构建法律的最基本要素,法律语言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法律词汇的对象性和我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法律文化上的差异性,使得中英法律的翻译不可避免出现了法律词汇缺项(lack of equivalent legal words)。本文在探讨这一现象的同时,对法律英语翻译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制教育具有更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只有正确理解法制教育的本质特征,结合中职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才能达到有效的法制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必备特征 ,建设法治国家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建设法治国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对法治国家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的是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 ,由此孕育出了民主政治、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性主义的文化 ,这些是法治国家形成的政治、文化条件 ;同时 ,法治还要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多元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比较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我国的法治进程将是一个漫长的、不可预期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