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激趣,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悦”读。教师要善于从阅读文本的内容、阅读的方式上发现学生“悦”读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阅读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探索初中语文“悦”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努力实现情趣交融;要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走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影响,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使其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静 《陕西教育》2009,(7):19-20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读好课文,并利用CCTV科教频道——《再说长江》及专题网站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方面多角度丰富人民子弟兵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这样,语文教学就应发挥文学“兴、观、群、怨”的功能,以诵读、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为内核,把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强化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让人能更好地生活.即通过阅读文本的语文教学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当然这前提是要读懂文本.那么怎样教学才是读懂文本?本人认为这跟语文教学中要领会文本的过渡与照应密切相关。有时语文教学中分析得太细碎,过于纠缠文章的细节,没有注意行文的过渡与照应。反而忽略了文章的中心表达而读不懂文本了。苏轼在《题西林壁》里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识庐山“真面目”。横侧远近高低须相联,这就是所谓的过渡与照应。下面。就语文教学中不同文本来谈谈怎样来注重文本的过渡与照应。  相似文献   

7.
近日再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两句话,不能不让我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产生一些质疑: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建构的,但学生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属于个性化行为?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吕李永 《学语文》2012,(1):22-22
文本需要细读,朱熹一再告诫后学:“字字与某着意看,字字思索过莫要只作等闲看过了。”(《朱子语类》)王尚文在《走近语文教学之门)中则说,细读“应当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要从微观中看到宏观,从部分中看到整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名篇,笔者咀嚼了一些不为人触的细微点,收获一些独特的感悟,请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阅读,笔者以为,应该强调“回归文本”.“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本文尝试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一细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教师面对自己、文本、学情时,要本着尊重自身、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学情的态度,从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文本的原生价值出发,寻求教学价值.在《看云识天气》《三峡》《羚羊木雕》三文的解读中,“关注创作过程”“向原著的寻源勘误”和“真实的原生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原生价值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何阅读文本一直是语文老师们研究探讨的话题。小说是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且具有丰富意蕴和价值。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要能够从专业阅读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关注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文章以《散步》为例,分析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如何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井》的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充分相信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之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来深刻感悟文本。一、引题,重表象1郾城市里的孩子,大部分人没见过井。教学伊始,可出示一幅井的画面,先让学生对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脑海中建立起“井”的表象。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读解。2郾让学生交流各自对井的了解。例如:你见过井吗?它是什么样儿的?…  相似文献   

14.
梁涛  雷妮娜 《湖北教育》2005,(12):35-37
《一堂阅读课》是一篇精彩的教学故事,作者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一位美国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共读经典童话《灰姑娘》的动人情景。在阅凑课上,这位老师以关爱与呵护、善意与宽容、尊霞成全每位孩子对阅读的关切与发现。以自己的教学智慧,点化润泽孩子们智慧的心灵。课堂充满了爱、自由与和谐,富有情趣,孩子们的灵气与思绪飞扬。基于对文本的特别兴趣,我想借助这个文本演绎一堂“与灰姑娘相约”的中国版阅读课。  相似文献   

15.
崔峦老师在《小学语文》创刊号《阅读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语言,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8.
胡晓 《小学语文》2008,(3):64-6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发表《我的坚持与忧虑》一文。文章指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得多读多背,尤其要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感训练就有了,语言的内化也就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阅读课不能上成理解课,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语文味儿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老师能品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  相似文献   

19.
把握教材特点、文本内容、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读透文本字面意思,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阅读得到增值;要读透文本背后的故事,读透文本的情感意蕴,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文本的情思,调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以《背影》教学设计为例,阐述读透文本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要读整本书的说法是由叶圣陶在20个世纪 40 年代提出的,主张“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初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版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有着明确的表述: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把情感融入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良好的生活态度,激发个性阳光发展,提高学生社会生存及与人相处的能力。本文以《西游记》为例,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书中人物遇到的问题,分析其情感表现,结合自我认知及生活经验,把书本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得出更妥当的处理问题方法,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情感认知、表达能力,增强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