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岚昕 《职业圈》2011,(28):86-86
什么是企业的“失衡”现象?如何解决这些“失衡”现象?企业的失衡现象如果不解决,很可能导致企业执行不力。相反,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则可以大幅提高执行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妍 《职业圈》2011,(6):64-65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上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留意观察。其实不难发现。在大学生高呼就业难的同时,很多企业也为招不到人才而困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这种奇怪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要再局限于表明现象,而应该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否是影响和局限他们就业的因素?企业的用人观是不是也存在偏颇?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脱节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3.
宋欣 《职业圈》2013,(25):36-37
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曾经说过:“企业说到底是人,管理说到底是借力。失败的领导者以其一己之力解决众人问题,成功的领导者集众人之力解决企业问题。经营企业的过程是一个借力的过程,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力借给你,企业才会成功。张瑞敏也曾总结自己30多年的管理经验,就是9个字:“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那么借力管理是怎样的操作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意义?企业又将如何将借到的力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洋为中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实战派营销战略专家高建华。  相似文献   

4.
黄河 《职业圈》2008,(4):51-51
编辑:最近,在同一些企业文化工作者的交往中,不少人说:现在大家都说企业文化很重要,我们也出了好多本“体系”、“手册’,也得到不少奖杯。照说,我们的企业文化管理搞得很好了吧?但我们为什么觉得这些对企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呢?也有人谈到企业文化的“两张皮”问题,抱怨说:我们辛辛苦苦搞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为什么还是逃不开“两张皮”的评语呢?  相似文献   

5.
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为什么国有企业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分析一些国有企业腐败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出现腐败行为和违法乱纪现象的个人,往往法律意识淡薄、廉正意识缺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凡是出现腐败行为和违法乱纪现象的企业。往往管理松弛、权力失控、缺乏监督、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国企内部腐败滋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6.
员工不同于生产线,不同于原材料,更不同于产成品,员工是活生生的“人”,从人的角度而言,最起码的尊重总该有吧?企业如果失去了对人性的尊重,还怎么获得基业长青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职业圈》2014,(10):50-51
近些年来,在国家持续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进程中,我国企业的经营水平、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为国家战略实施奠定了微观基础。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也引起了世人关注:一些挑战人性底线的“有毒食品”屡禁不绝,一些污染环境的恶性事件不时曝光,各种“炒作”经济、泡沫经济蔚为壮观……这些现象直接反映的是一些企业在“不顾一切向钱看”价值观主导下的经营行为异化,而深层次则反映出这些企业缺乏积极向上、一以贯之的企业信仰。  相似文献   

8.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很多中小企业纷纷辞退农民工,引发了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时至2010年春节,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内陆一些城市频频拉响“民工荒”警报,民工短缺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现象,即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存在,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明明  黎珊珊 《职业圈》2011,(11):110-111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很多中小企业纷纷辞退农民工,引发了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时至2010年春节,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内陆一些城市频频拉响“民工荒”警报,民工短缺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现象,即大学生“就业难”。“民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存在,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吴辉 《职业圈》2014,(24):97-98
企业涉税风险是当今企业在经营中必然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完善的涉税风险管理,会使企业规避风险、谋求效益;否则,企业不仅经济上受到损失,名誉上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企业正常运营。那么企业的涉税风险有哪些?其内、外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怎样降低和规避涉税风险、加强企业涉税风险管理?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与以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实例加以阐述、说明,最终探讨企业在现实的竞争环境中,如何把握涉税风险,以求企业“涉税成本的最小化”及“涉税效益最大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邓正红 《职业圈》2008,(19):66-68
企业是—群生命体的集合,因而,企业是个大写的“人”。 从汉字形状分析,“人”字结构相互支撑,那么,企业靠什么支撑呢?就是顾客和员工。企业的“两足”分为外足和内足,外足指的是顾客,内足指的是员工,所谓“把企业做小,把顾客与员工做大”,就因为企业是靠顾客和员工支撑起来的,如果过分突出企业的分量,忽视或削弱顾客和员工的力量,再大的企业也立不起来,正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根基不稳,企业终究要垮下来;  相似文献   

12.
人才招募     
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涨工资的实际需求和难以负荷的用人成本同在,疯狂招聘和大规模裁员陷入怪圈…… 目前的人资市场上,充斥着上述相互矛盾的现象,这种“企业天天在招聘”的现象已经引起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有业内专家表示,如今人资市场中“冷热并存”,是宏观环境变迁的产物。而要治疗这个病症,则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调整与革新,系统性地治疗当下人资市场上出现的结构性失衡。  相似文献   

13.
王勇 《职业圈》2008,(1):48-50
改革肇始,我国管理界便西风频吹,美国管理范式主导了话语权。运用该范式,我国企业“旧貌换新颜”,法人治理,战略规划和职能管理等一一形成,企业绩效也有了“暖色”。如果这般顺利发展下去,我国企业管理便修成“正果”了。然而,事情远非这么简单。近来,我国媒体爆炒一个现象,即“利润侵蚀工资。”据统计,1990年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的比例却从21.9%增加到29.6%.此外,国有企业和谐程度显著下降。专家认为,我国企业竞争力出现了怪圈,主要依靠资源、环保和劳动力的低成本。当前, 国家已经着手提高资源和环保税负,而提高劳动力工资却尚无良策。如此一来,劳动力更要成为“鱼肉”了。对比印度,同是GDP高速增长,为什么印度没有出现这个现象呢?“利润侵蚀工资”仅仅是一个表象,根源在于企业管理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对国有企业管理的剖析,阐明美国管理范式在我国环境之不足,从根本上揭示东西方管理的融合之道,为创建和谐企业指明方向。燕山石化便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人才招募     
万江心  马健  李静  宋欣 《职业圈》2012,(1):26-29
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涨工资的实际需求和难以负荷的用人成本同在,疯狂招聘和大规模裁员陷入怪圈…… 目前的人资市场上,充斥着上述相互矛盾的现象,这种“企业天天在招聘”的现象已经引起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有业内专家表示,如今人资市场中“冷热并存”,是宏观环境变迁的产物。而要治疗这个病症,则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调整与革新,系统性地治疗当下人资市场上出现的结构性失衡。  相似文献   

15.
佚名 《职业圈》2010,(13):94-94
你希望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有一个“抓手”吗?你愿意进行企业文化的层级“定位”吗?你能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拧成“一股劲”吗?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对企业有什么作用呢?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呢?研究跟事实都表明,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执行力、生命力和变革力。如果一个企业培育出了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而这种独特的文化又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那么这种企业文化必将和企业的专利、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样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情绪管理”近些年开始成为研究热点。情绪管理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吉万 《职业圈》2013,(31):17-17
“作为人.何为正确?”——这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坚守企业经营的信条之一。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企业,何为操守?何为正确?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究竞丢失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叶建华 《职业圈》2010,(10):58-59
孔子、老子、周公、墨子……这些古代先贤与现代企业文化有何联系?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墨子的兼爱、曾子的三省……他们的智慧和修为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启示?周公吐哺、范蠡散财、勾践卧薪、公仪休拒鱼、曹操焚信……这些典故将为现代企业家提供怎样的借鉴?本刊将从4月刊开始开辟“中国历史人物之管理智慧”专栏,邀请叶建华先生以全新的笔触和视角撰写系列文章。欢迎读者来信来电与作者或本刊编辑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9.
听潮轩     
《职业圈》2008,(1):7-10
老字号上市,究竟能解什么“围”?中国工业企业已过渡到高利时代;企业年金制度不搞“—刀切”严防新腐败;“王致和”引领老字号企业海外维权第一步;月薪何须“面议”招工明码标“薪”;“达娃之争”:赢了面子,还是输了里子?……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多企业,许多企业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如果把这些企业看成是鲜活的生命体的话,我们会发现由于时代、历史、企业性质等复杂原因,它们往往具备了各种不同的基因。从研究企业文化的视角出发,可将其称作“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