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的方式对某高校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及其5个维度和语用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分析。调查对象来自大连市三所高校,由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构成。研究方式包括定量问卷分析和定性访谈两部分。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其语用能力呈相关关系。同时,语用能力与跨文化敏感度中的互动参与度,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差异认同度和交际专注度都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详细介绍由美国著名跨文化研究学者MiltonJ.Bennett教授提出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本文旨在说明此模型对深圳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此模型的理论框架设计出定量的问卷以及定性的深度采访,用于调查深圳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状况以及探索具体的帮助外籍教师适应深圳文化和生活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国外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和跨文化敏感测量方法的介绍,以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DMIS)为例,探讨了跨文化敏感相关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和跨文化培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某职业学院9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水平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总体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偏低,在跨文化敏感度五项因素中,交际参与度水平最高,交际专注度、差异认同感和交际信心依次排后,但交际愉悦感远低于其他四因素,因此要分析原因,发展高职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重庆文理学院72名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5个因素中,差异认同感平均分最高,其次是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交际愉悦感和交际参与度远远低于其他3个因素。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可以发现教师的实际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综合水平不理想,教师的差异认同感与交际参与度不具备显著相关性。这一结果表明,在真实交际场合中,文化差异认同感与交际参与度并无根本性联系;教师了解外国文化的方式虽比较多,但并未对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提高有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对语言形式和结构等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薄弱,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衡量当代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敏感度作为反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备受关注,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首要条件,因此培养跨文化敏感度通常被视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本文从语用失误现象导致交际失败和失误出发,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以跨文化敏感度为切入点,结合中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融汇迁移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移情、建构主义理论等,对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分析,对跨文化敏感度的起源和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的现有研究结果做进一步研究,形成文献综述.为以后的深层次分析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重庆文理学院72名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5个因素中,差异认同感平均分最高,其次是交际信心和交际专注度,交际愉悦感和交际参与度远远低于其他3个因素。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可以发现教师的实际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综合水平不理想,教师的差异认同感与交际参与度不具备显著相关性。这一结果表明,在真实交际场合中,文化差异认同感与交际参与度并无根本性联系;教师了解外国文化的方式虽比较多,但并未对其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提高有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本文借助Chen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对大连理工大学随机选取的两组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展开实证调查研究,旨在分析这两个有着文化差异背景的群体在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上存在的异同,进而为有效开展外语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情感面向,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包括以下因素:自尊,自控,开明,移情,互动参与和理性判断(Chen&Starosta,2000)。Chen&Starosta所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反映了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子: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差异认同感、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本研究使用Chen和Starosta所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102名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测评和分析,以测评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及五个因子的实际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三亚学院197名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变量中差异认同感平均水平最高,而交际参与度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其他4个变量的平均值。并通过对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比较发现,理工科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明显低于文科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为了增强中高职院校涉外及民族班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护理意识和技能,本文构建了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的运行路径,利用对比法在萍乡卫生职业学院2019级中高职涉外及民族护生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单组前后测,对跨文化护理知识问卷调查表及其各项目情况分析和ISS量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50名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护理调查问卷得的分以及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得分均有提高,说明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能够提升涉外及民族护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三年级167名学生的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职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中等偏低,跨文化效力略低于平均及格水平;跨文化敏感与跨文化效力整体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两者各因子之间也基本呈正相关;男女学生在跨文化敏感和跨文化效力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为高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目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预科汉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并就相关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许晖 《海外英语》2013,(3X):133-134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现状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内容的植入较少,也缺少专门的跨文化课程。研究者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得出的结论是英语专业学生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框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5所高校任教的外教为样本,观察和探讨他们在河南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指出跨文化适应的五个阶段,并阐明这些阶段并不是必须都要经历的,兴奋期有可能缺失;而且外籍教师在来华之前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与其适应程度成正相关。同时,笔者还为外教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54):75-76
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其内涵出发,主要介绍了贝内特构建的DMIS模型。然后介绍了四种不同的跨文化敏感度测量表。接着,分别介绍了国内和国外对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方式,并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国内目前的测量方式存在着样本选取不当,量表选择简单和研究内容流于表面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归因理论对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归因理论与英语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度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研究表明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程度偏低,被试的归因结果不够科学。进而提出了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归因、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不同语言文化的学习。文章以跨文化交际中的合作学习为实例,分析了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并且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学习者对合作学习的认可,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出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Chen和Starosta(2000)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浙江大学外国留学生进行测评,从性别、国籍、宗教信仰、是否参加过跨文化培训、来华时间、汉语学习时间六个方面对不同身份类别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为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提供指导;并通过探究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及五维度之间相关性分析,为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文化差异提出科学性指导。  相似文献   

20.
采用美国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Starosta和Chen Guoming教授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问卷分别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学习者(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测试,结果表明:(1)该校外语学习者没有充分掌握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而且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欠缺;(2)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密切;(3)在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因素中,外语学习者的交际参与度呈现出最强,而交际愉悦感最弱。外语学习者的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比交际关注度、交际愉悦感和差异认同感高,而交际参与度比其他四项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