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沈从文与中国现代美术有着诸多文化关联,二人都善于绘画。不同的是,鲁迅钟爱民间绘画,沈从文则对古典绘画素有研究;二人书法艺术造诣深厚,鲁迅取法晋唐、融汇隶篆,形成了自己的书艺风格,沈从文钟情章草,有着小众取向;美术研究上,鲁迅在前半生关注古代碑拓,后期关注木刻艺术,沈从文在后半生则集中探究了古代工艺美术。鲁、沈的绘画兴趣、书法风格、美术研究显示出现代文学大家独特的美术面向,其美术趣味与文学创作形成了互文,并以综合而非细分的逆现代审美方式实现了文学与美术的综合突破,显示出美术形式审美对于文学的独特价值,表明多重文化身份转换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壁垒分明,本土美术界对于鲁迅美术思想的研究并不重视。事实上,作为20世纪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精神领袖和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鲁迅不仅推动了当时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对整个美术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而通过与鲁迅美术思想的相互印证,可以发觉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引起美术界对鲁迅美术思想的重视以及对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现状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后,大力倡导美术创作和传播,其中指导美术社团、培育新人是他弘扬新兴美术的重要形式。在鲁迅先生指导和影响的社团中,"一八艺社"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一八艺社"相关资料,对鲁迅与"一八艺社"的关系进行梳理,论述鲁迅对"一八艺社"的指导与影响,即鲁迅先生提倡的革命的美术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强调美术素养的提升等对"一八艺社"成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一生都与美术有着无法割舍的艺术情缘,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民族艺术思想情怀。鲁迅先生对美术之爱是广博的爱,是大爱,是对民族之爱,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  相似文献   

5.
鲁迅崇尚美术作品的力量之美,提倡大众化美术,重视美术的现实性与民族性。这与鲁迅一生钟情民间艺术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美术”研究无疑是整个鲁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鲁迅与美术这一研究视角切入,还原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美术对鲁迅审美观的影响,以及鲁迅的艺术家审美型人格等几方面、综合概述美术对鲁迅艺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童年起就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与他日后参与美术活动大有关系。鲁迅的美术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他早期比较看重美术的审美因素,而晚年则转向反抗斗争的一面,但其核心是强调对人的内在生命力,即人格精神的表现。鲁迅的美术评论富于强烈的主体精神,能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入其中,以强烈的情感体验震撼读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对我国新兴美术运动的贡献。我国的新兴木刻最初并未得到社会的重视,后在鲁迅的倡导下才使其得到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发起人,鲁迅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界的崇高地位,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先生扶植与培育的新兴木刻运动,到抗战时成为“美术救国”的中坚力量,事实上,鲁迅在美术教育方面有很多个性鲜明,影响深远的见解,并非仅仅局限在木刻运动方面,他对中国现代美术及美术教育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创始人。其艺术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鲁迅先生关于继承东西美术传统的观点,今天看来也不失为真知灼见。如今,鲁迅先生的艺术美学思想,已成为我们的传统,我们应该通过辩证的扬弃来吸收、发展它。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也是新美术的先驱。他一生努力开展美术理论的研究,深刻地阐述美术的性质、目的及美术家应具备的品格,为美术工作者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他积极组织革命的美术大军,提倡易普及、战斗性强的版画艺术。他亲自关心和培育我国一代青年画家的成长,奋力保护革命美术幼芽,与国民党的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在自己的一生中,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成为我国革命美术的开拓者和建基者。  相似文献   

12.
胡策 《现代语文》2006,(11):54-55
一、鲁迅的美学观 鲁迅对美术的酷爱是贯穿此生的。少年时代的鲁迅,对于绘画艺术的爱好,超过对学的衷爱。这片肥沃的土壤,培养了他浓厚的艺术兴趣,是他以后沟通诗、画、,尤其是融会画论和论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一生酷爱美术,积极倡导美术运动,扶持艺术青年,这些与其文学创作的实践构成了相互阐释、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文本封面,作为文学文本的视觉表征,是鲁迅在文学与美术之间的互文性沟通交融的集中体现。纵观鲁迅文学文本的封面,色彩由浓到淡、图案由繁到简、字形由方到圆、留白由寡到多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这恰恰吻合了鲁迅在视觉艺术上的美学追求和文学表达上思想情感演进的流变轨迹,由激情到平淡、由绚烂归沉寂、由愤激苦闷到决绝温馨再至通达自信,从而彰显出鲁迅的文学品质和美学趣味之间暗合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美术介入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近代到现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启蒙的策略:引进格致器物之学,着眼于增人知;输入各种政治模式,着眼于佐人治;引入各种思想学说,着眼于启人思。这三种相继而起的启蒙策略,显示了由外而内的演进趋势。分析这三种启蒙策略,启蒙主体所预设的启蒙对象是占民众少数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更大多数的民众则属于启蒙者的盲点。早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启蒙运动的误区,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的启蒙上。文学是鲁迅先生所首选的启蒙手段,同时本着“增人感”的启蒙思路,鲁迅先生认为:美术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启蒙。  相似文献   

17.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8.
鲁迅童年就深受中国传统侠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对"侠"的自觉模仿。正是这种尚"侠"的精神,后来在鲁迅思想中发展为对改造国民性的一种自觉思考。鲁迅的一生,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社会活动,都在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侠客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辰晨 《科教导刊》2021,(2):168-169
"传统民间美术"课程是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选修理论课程."传统民间美术"的教学改革重点在"翻转课堂""双师"教学,"动手操作"等方面.中国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的艺术,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国民间美术中涉及的作品、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群体性的审美观、价值观、文化观,为当代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源泉与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