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3.
<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第198页)。"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即可知此处"闲人"绝非"清闲"之意。"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他的散文创作,兼擅各体,为宋代散文的高峰。他的游记散文写得自由随便,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似行云流水。《记承天寺夜游》写得最有特色,全文甚短,兹录于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相似文献   

6.
陈爱群 《湖南教育》2007,(10):38-3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似文献   

8.
正周华诚/推荐01今人文章越写越长,长而无味,便是再长也无益。重读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百余字,尚不及今人一条微博的长度,却是情景交融,意蕴丰赡,成为千古名篇。尤在今天,此篇能带人多少作文章的启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似文献   

9.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似文献   

10.
知音世所稀     
前段日子温习了两篇古文,先说说《记承天寺夜游》,讲的是苏轼先生在月光朗照之下无心入睡,欣然去往承天寺寻故友共同赏月.两人漫步中庭,闲情逸致,好不快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文中最后一句,不免又生出许多感慨. 如果角色代换成自己,夜色之中,我赴承天寺的结局,应该是这样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X.XX己寝.”  相似文献   

11.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六年不得签书公事时所写的。诗作道出了苏轼在大有可作为之年,被放逐成"闲人"的心酸与痛苦挣扎,反映了苏轼被贬而不甘沉糜的心情。文章通过对诗中"夜游""无与为乐者""竹柏"等意象的分析,指出了苏轼此时复杂的心境和所处的窘境,反映了苏轼竹柏明志、随遇而安的坚毅性格与旷达胸怀。  相似文献   

12.
朱金凤 《山东教育》2002,(26):27-28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只有80余字,却创造出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论是在内容、写法上,还是情感的抒发上,和这篇文章都有相似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把它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一、运用联想和想像,创造空灵的意境。《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色,是全篇最为精彩之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仿佛积水的错觉,“水中藻、荇交横”的描绘,使人相信确实是水中情景,然而“盖竹柏影也”,又使人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积少阂人如吾弹入耳。【注释】①选自《东坡  相似文献   

14.
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中文自修》2006,(10):54-5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一零八三年。元丰,宋神宗年号。②念无与乐者:思量身旁没有一个可以跟他一起领略这月夜乐趣的人。③张怀民:苏轼友人。④“相与”句: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⑤“庭下”句:月光流泻在庭中,庭中宛如充溢着一池清凉透明的水。⑥藻荇(xìng):两种水草,叶浮水面。⑦闲人:苏轼当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加“本州…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其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虽短,却是随笔小品中的精品,历来被人们推崇欣赏。文章玲珑精致,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浑然天成。其中的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而教材将句中的"盖"字注释为"大概是",与事实不符,应解释为"原来是"才确切。  相似文献   

16.
夏发祥 《教育文汇》2014,(10):36-36
最近听了李恒老师执教的一节研讨课,课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这篇短文如一块小巧玲珑的璧玉,晶莹剔透,叙事简洁,写景传神,抒情含蓄。李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认真咀嚼、欣赏这篇美文呢?  相似文献   

17.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言简意丰,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仅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此心乐出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此,本文再现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设计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阮华君 《作文》2023,(11):38-41
<正>原作呈现 记承天寺夜游 银点点 子由:许久未见,你过得还好吗?我在黄州的这几年,过得还算不错。劳你费心啊。前不久,我听说怀民也来了黄州,还打听到他住在承天寺。我知道,他也是因为对新法有不同看法而被贬此处。我们有着共同的遭遇。(不切实际,苏轼听说张怀民来到,应该早就去拜访,而不是在这样的夜晚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在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一定对文中所描绘的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难以忘怀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实在写得太妙了,虽然整句没有一个“月”字,却能让人感受到月光的皎洁、月色的美好。是什么使得这句话产生了如此高妙的艺术效果呢?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相似文献   

20.
课堂回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师:(出示ppt:苏轼《行香子·述怀》)苏轼叹道:"几时归去,做个闲人."他几次在诗文中自称"闲人",诗人笔下的"闲"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初读课文,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生按要求自读)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句的停顿有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