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似文献   

2.
知音世所稀     
前段日子温习了两篇古文,先说说《记承天寺夜游》,讲的是苏轼先生在月光朗照之下无心入睡,欣然去往承天寺寻故友共同赏月.两人漫步中庭,闲情逸致,好不快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文中最后一句,不免又生出许多感慨. 如果角色代换成自己,夜色之中,我赴承天寺的结局,应该是这样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X.XX己寝.”  相似文献   

3.
[案例]:《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正在顺畅地进行中,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学生有如置身于如水的月色中,正随着苏轼"欣然起行",并悠然漫步于承天寺静谧的庭院,此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相似文献   

4.
在黄州赤壁龙王山修复天庆观与承天寺,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高屋建瓴之举。黄州赤壁龙王山既有佛家的承天寺,又有道家的天庆观以及儒家的楼台亭阁,儒释道文化融合渗透,和谐互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就真正落实到了有形体、有质感、有生命的宫观庙宇和楼台亭阁的立体展示上。  相似文献   

5.
【案例】:《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正在顺畅地进行中,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学生有如置身于如水的月色中,正随着苏轼“欣然起行”,并悠然漫步于承天寺静谧的庭院,此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相似文献   

6.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师在江阴英桥国际学校执教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相似文献   

7.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相似文献   

8.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言简意丰,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仅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此心乐出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此,本文再现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设计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那是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初读感知文中描绘的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大家闭上眼,想象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抑郁、忧伤、苦闷……理由非常简单:当时苏轼被贬官,心情不好。这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苏轼此刻的心情应该是乐观的。"只可惜,教师并没有停下来聆听这位学生说理由,也没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追问、引导,就硬生生让他坐下了。这位学生的遗憾、这堂课的遗憾再也无法弥补了,但却足以引发我们每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  相似文献   

10.
熟课生教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过多次。这篇文章内容不深,篇幅短小,叙事、写景、抒情虽非常平淡,但决非平淡无味,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淡而有味,淡得隽永。这天又教《记承天寺夜游》,我从作者最后的一句感叹切入,抓住一个“闲”字,从闲情、闲景、闲人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多角度品味感受苏东坡别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与提示: 1.F 2.D 3.B 4.A 5.E 6.C 7.苏东坡夜游承天寺后,以极精练传神之笔,摹写清寂空明之月色,及其对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张宗子于西湖深夜观雪,包蕴宇宙于胸襟,亦以简洁的艺术才华,显露出一已孤高之性格和落寞之情怀。  相似文献   

12.
开闽三王祠,地处泉州承天寺西畔(今泉州南俊路71号),始建于五代末。因泉州刺史王延彬献地千顷于承天寺,僧人仰德,廷祠祀奉,又称“檀樾王公祠”。初建于寺法堂之东,后毁于兵燹,明万历间重建于此。岁月沧桑,风侵雨蚀,历朝均有修缮。千百年来,海内外王氏裔孙奉为寻根谒祖之宗祠。1999年眷,王氏宗亲捐资逾百万元重建。  相似文献   

13.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就其命运而言是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却又是幸运的。在黄州。作为闲者苏轼去江边游黄冈赤壁,去城郊访故友.去承天寺赏月……留下了能炫耀古代文坛的许多诗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相似文献   

14.
阮华君 《作文》2023,(11):38-41
<正>原作呈现 记承天寺夜游 银点点 子由:许久未见,你过得还好吗?我在黄州的这几年,过得还算不错。劳你费心啊。前不久,我听说怀民也来了黄州,还打听到他住在承天寺。我知道,他也是因为对新法有不同看法而被贬此处。我们有着共同的遭遇。(不切实际,苏轼听说张怀民来到,应该早就去拜访,而不是在这样的夜晚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歌体系中,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要素,是构成诗歌的关键部分。诗人在表达情感、寄托理想时都无法脱离意象。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以“意”带“象”、以“象”领“意”两个角度,解读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并通过设定目标、巧妙导入和解析意象等课堂教学环节,推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向来是以短小精炼、情景交融为其重要特征的。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其篇幅之短达到惊人的程度。全篇总共有八十三个字,作者以极简洁的文笔,把叙事、绘景、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客游图。且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小记。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德。苏轼因反对王安  相似文献   

17.
第三部分基本能力(一) 第32课时目标要求内容记叔文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目标掌握记叙的要素、中心、材料、线索、顺序和详略等知识,提高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提示本课时练习题以单项训练为主。课前希望能复习初、高中有关知识短文。达标练习一、分析下文记叙的六要素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一轴画卷,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那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一起赏析它的精美之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第198页)。"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即可知此处"闲人"绝非"清闲"之意。"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似文献   

20.
笔者拟以苏轼的经典短文缸己承天寺夜游》为例,具体谈谈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感悟。一.关注文本本味,读出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