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从社会性别看,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影视剧中。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从性别关系角度探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如何表达性别并建构性别文化的。从男女不平等关系,男权话语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自我的"他者"批判三个角度,分析电视剧中隐含着的性别观念乃至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2.
"小妞电影"的盛行,使得女性角色在媒介中的比重发生改变,电视剧《欢乐颂》的播出,更是引起观众热议,将社会问题清晰展现在人们面前,构建了新的女性价值观。本文主要从《欢乐颂》的人物构建和女性主义表达入手,分析当下影视剧中的女性主义潮流。  相似文献   

3.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黎藜 《传媒观察》2012,(9):24-25
消费时代,广告中女性形象在被物化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带着歧视意义的性别意识。部分广告如益达口香糖"酸甜苦辣"尝试展现进步的女性观念,但这种不彻底的女性意识实质是男权观照下的伪女性意识。因此,只有通过防止过度娱乐化、防止庸俗价值观影响、还原女性视角等方式,才能真正构建起公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6.
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当代社会的发展,让表现都市职场女性的电视剧越来越受到欢迎,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也从最初的陪衬角色发展为今天的“半边天”,各种以女性角色为主题的电视剧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然而,近几年的都市情感剧大多还是展现家庭伦理、婆媳关系,其中的女性角色还是以女朋友、妻子、媳妇等形象依附于其他角色而存在的.《欢乐颂》作为一部都市女性题材情感剧,开创了都市情感剧新格局,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塑造了都市职场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一个女性角色迷群——"艾琳·艾德勒"迷群为研究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析她们的理想自我和性别诉求.研究结果显示,"艾琳·艾德勒"迷群的形成是基于迷群内部成员对电视剧的意义建构,并且坚持迷群内的文本阐释规则.她们心目中的理想自我是成为一个智慧、独立的女性,凸显了这一群体的女性独立意识,并且她们的性别关系诉求是一种在互相超越的过程中维持的势均力敌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8.
梁璐 《新闻世界》2010,(7):173-174
在电视剧题材日益丰富,剧中角色职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国产电视剧将剧中女性角色设定为新闻工作者,她们的事业、情感等方面都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得以再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力图探究现实生活中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生存现状,以及电视剧将她们作为艺术表现对象时有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伪装者》是2015年8月在湖南卫视上映的抗日谍战剧,它的人物性格丰富完整,冲突设置递进有序,剧情内容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强化女性角色的人物塑造,是电视剧创作的优秀作品。女性人物的觉醒一直是我国电视剧研究的重要角度,剧中程锦云、明镜、于曼丽、汪曼春四位女性人物立场鲜明,性格各异,将女性人物的自主精神和生命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文章从人物性格和冲突设置的角度对于剧中女性人物进行艺术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大伟 《今传媒》2013,(8):87-88,96
时下相亲类电视节目在各大卫视热播,引发了"剩男剩女""富二代""拜金女"等社会问题的广泛热议而备受关注。本文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为例,从节目设计即节目题材、节目形式、舞台设计、话语、女嘉宾气质的多样性等五个方面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并结合节目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挖掘女性主导的表象下男权中心的隐形控制,从性别分析的角度,分析相亲节目传递出的性别意识的变化,引发人们对性别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女性观众喜爱电视剧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电视剧已经成为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深受国家政府重视、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最大受众群的艺术形式.鉴于女性是电视剧艺术的主要消费群这一事实,本文采用电视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根据受众对媒介文本诠释的差异理论,从电视剧文本对女性形象呈现到女性观众对剧中女性形象的解读两种不同角度,剖析女性观众走进电视剧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2.
毛霞  甘庆超 《东南传播》2017,(12):131-132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重拳治吏为社会历史背景的应时之作。在这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文本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仍没有跳出弱者、他者、客体的对象化书写范畴,并对女性品格进行了男权社会秩序的当下性规范。  相似文献   

13.
王燕 《现代视听》2015,(2):72-74
电视剧因其独特的性别叙事特性成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都市婚恋剧中更是呈现了为女性打造,被女性观看的新倾向。本文拟从近年来的都市婚恋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风格的转变来探析其性别叙事的流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性文本,电视剧<蜗居>以"房奴"、"小三"、"新移民"等社会问题为叙事核心,在引导民众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有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对<蜗居>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以及一群自称为"蜗牛"的粉丝,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不过,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蜗牛"内部出现了分化.电视剧通过对"两姐妹"母题进行描述,试图给受众以正确引导.然而,剧中问题的解决模式与结局的悲剧性并不具备普适性,换言之,<蜗居>虽然提出了社会问题,却并未能给出一个真正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树菲 《东南传播》2016,(5):132-135
中国电视剧中的"霸道总裁"人物形象是消费文化时代下的产物,也是客观现实在媒介的主观反映。本文根据电视剧叙事内容的时间相应把"霸道总裁"人物形象分为三种,分别反映了"霸道总裁"在电视剧中典型的视觉形象表现。再从人物类型、情节类型、叙事结构具体地分析《杉杉来了》,并从中总结出中国电视剧中"霸道总裁"形象呈现的一般模式。通过研究个案到一般,发现"霸道总裁"的形象刺激女性受众视觉快感与偏好式地接受形象消费,反映其对以男性为中心意识的社会性别秩序的认同与接受。  相似文献   

17.
吴磊 《东南传播》2010,(7):103-106
本文选取了近十年(2000-2009年)41部韩国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为样本,借助内容分析法、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对这些女性角色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进行非介入性研究,考察了韩剧叙事模式分类、韩剧女性角色职业状况以及韩剧男女主角的职业对比等三个指标,从而得出韩剧中女性角色的职业选择受限并且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结论。究其原因,是根源于韩国"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性别差距状况。  相似文献   

18.
2007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在给观众带来娱乐和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剧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热烈讨论及冷静思考。其中,电视剧文本所折射出的现代成功学理念为当代人精神信仰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该剧的角色塑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转型社会特殊语境中人们的反智潜意识,也为受众在进行角色理解和角色认同提供了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4):65-69
近二十年韩剧中意识形态的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性变化,当前进入了与其文化产业出口大国相适应的"大国形象"诠释阶段。本文以热播剧《太阳的后裔》为样本,分析了《太》剧中叙事手法、传播技巧等意识形态构建策略的隐秘植入。认为当前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中,应对意识形态引领角色的具体含义进行清晰分析,并参照多元环境变迁,主动调试意识形态构建中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周琼 《东南传播》2010,(3):65-67
电视传媒在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宣传和女性自身的形象塑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充当了一个重要的性别传播器。故电视应打破传播领域内的偏见和歧视,运用女性视角重塑新时期女性形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