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孙韵 《东南传播》2010,(7):117-118
《世界》是贾樟柯电影历程中的转折之作。一方面,《世界》的公映和叙事空间的转变,使贾樟柯的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世界》中一如既往地探讨小城镇青年的精神迷失,又使其继承了贾樟柯此前的精神资源,从而以承上启下的姿态联系着贾樟柯的电影创作。  相似文献   

2.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定价:20元让中层成为中坚,让员工成为战士;让职业精神成为政府机关、企业最大的生产力;是本书最核心理念和思想。通过对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理念的全面深入剖析,解读"没有任何借口"背后展现的文化支撑体系及其精神力量,以及其所体现的高度责任感、执行力、落实力和实干精神!本书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报林求索》2012,(11):133-135
<正>"这是中国导演继姜文、贾樟柯之后再一次让西方艺术界对中国电影提起极大兴趣的一个有趣的导演和有趣的电影,郝杰的电影《美姐》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把沉重的话题拍的那么好玩和好笑,连我们一向严肃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将叙事的焦点聚焦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遭遇的道德危机与伦理失序,影片借助主人公巧巧与郭斌的爱情故事糅合了多段相对独立的叙事内容,这种叙事形式一方面突出了女性角色巧巧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隐隐传达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状况与时代的思考。本文借助对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的人物形象分析,思考了"新女性"形象在影视传播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侯丹丹 《视听》2016,(11):44-45
电影《山河故人》在艺术创作层面延续了贾樟柯电影对现实关照和思考的主题,在电影视听方面有了对自我风格的突破;在商业层面,用成熟的商业电影发行模式在国内公映,产生的公众影响力在贾樟柯的作品系列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为贾樟柯在故乡山西围绕电影《山河故人》所做的商业探索奠定了基础,这些探索为国内文艺小众电影的生存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档案文化主要指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文化。传统档案文化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深厚土壤之中,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特征、特点和内部结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特质和发展水平决定了传统档案文化的特质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贾樟柯的电影经历了一个出口转内销、从"地下"到"地上"的转变过程。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贾樟柯电影造成国内观众认可度低的原因以及能在国际上屡屡获奖的筹码,以及进入"主流"后贾樟柯电影仍面临的种种挑战。  相似文献   

8.
屈向邦《广东诗话》(1968)的史料价值受到学界的重视,《清诗纪事·同治朝卷》根据其初版《粤东诗话》(1948)所辑录的诗人"荫堂"并非同治时人,考辨可知"荫堂"即为屈向邦(1897—1975)。但《广东诗话》中若干"荫堂"条目的行文显然并非自述,屈向邦是编著者而非著者。作为屈大均的后人,他编著此书意在彰显"吾粤风雅"的地域文化和"屈氏义声"的家族文化,黄节和屈大均是这两种文化的重要代表,"风雅"与"节义"兼重是全书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9.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毛金鑫 《今传媒》2023,(4):79-81
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是一部纪实风格影片,整部影片分为烟、酒、茶、糖四个章节,其中,穿插了大量的超现实情节。影片讲述了男主角韩三明和女主角沈红来到三峡库区,分别寻找他们的前妻和丈夫的故事,表达了贾樟柯对三峡工程的深度思考和对三峡移民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1.
黄振乾 《视听》2016,(7):109-110
贾樟柯是中国著名导演,目前已创作十二部电影作品。他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多不同之处。贾樟柯始终坚持自己对底层形象的关怀,将最底层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群体的沉思。本文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特点和底层形象特征,同时对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已播出四季的"现象级"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是亲子互动类节目奇观化特质的社会文化显现。在文化消费语境下,这种特质表现在奇观的视觉化建构和情节建构中,主要包括了视听盛宴的营造、"标签化"人物的塑造、"逆转性"情境的设定以及"亲民化"的讲述风格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虽然奇观化使得《爸爸去哪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但在奇观化的叙事方式下,儿童却成为了成人社会规则下和成人话语体系下媒体和受众的消费品,甚至沦为市场的卖点和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东>作为贾樟柯近年的"艺术家系列"电影之一,用绘画和影像语言交织构筑了一幅现代风险社会中的东方影像.本文追溯"盲人寓言"的艺术母题,分析影片中的"身体"文本意涵以及绘画与电影的异质同构关系,试图揭示艺术家面对当下个体生存状态之悲悯与立场.  相似文献   

14.
在继承与超越中,史诗片《孔子》再现了一个充满仁爱精神,有着七情六欲,有着春秋大梦的真实孔子,表现出身处乱世和逆境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形象,体现出中国电影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传播特质,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崔赫 《传媒》2023,(20):35-37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侯丹丹 《视听》2016,(1):55-56
电影《天注定》在叙事、视听方面突破了贾樟柯以往作品的风格,尤其在声音设计上独具匠心。《天注定》延续了贾氏电影引用媒介声音、运用多种方言对白、极少出现原创电影配乐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多种全新的尝试,用传统戏曲的框架建构人物,在现实叙事空间加入写意声音,用四段式的、"连环画式"的叙事对应四种不同的声音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李晓勤 《新闻世界》2012,(9):198-199
分析了《廊桥遗梦》中文中主人公的特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通过文本反映妇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爱情的自由与婚姻的义务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天涯》杂志被看做是"赢在设计"的经典。对其设计思想、设计风格等进行探究发现,其封面设计将中国传统的视觉元素与西方现代的设计思想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西方框架下的东方气质",即以文字为核心元素,探索文字的形式之美,对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追寻中国文化的特质,并进行现代化的视觉表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贾樟柯的《世界》和王小帅的《青红》公映后,“六代后“独立导演浮出水面的新闻总能成为焦点。作为独立导演的旗手级人物,贾樟柯和王小帅是极其幸运的。而他们的同行者王超,仍然在为新片《日日夜夜》的公映努力。此前,该片已在法国南特电影节上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金球奖在内的三项大奖。  相似文献   

20.
向俊 《声屏世界》2017,(2):20-22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栏目特质的坚守之困、 栏目品牌记者的流失之困以及栏目网络品牌的拓展之困进行分析,在使当前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的诸多困境逐渐具体化和明朗化的同时,进而提出用"调查性报道"凸显栏目特质,栏目品牌与记者品牌的同步打造和栏目网络品牌的文化建设与延伸等策略,以期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创优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