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理论内在隐含着实践指向和为实践提供方法论启示的可能,但这种可能要成为现实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理论工作者自身目中无人、心中无情、胸中无境的"三无"状态是导致教育理论实践指向缺失的重要原因。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现象,认真考量教育理论研究、呈现、教学等工作与教育理论所折射出的体验性、思辨性和拓展性特点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而这也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对此产生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的根源。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根本看不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盲目地、笼统地批判教育理论脱离实践;一种是人为地制造距离,使教育理论脱离实践。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力求创新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认识水平,加强中介研究,寻找教育理论通向实践转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而这也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对此产生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的根源。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根本看不到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盲目地、笼统地批判教育理论脱离实践;一种是人为地制造距离,使教育理论脱离实践。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力求创新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认识水平,加强中介研究,寻找教育理论通向实践转化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破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与"断裂"现象,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问题,归结到底需把研究重点放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两个主体,回归两者工作的不同场域,分析理论与实践结盟的不同状态,为解决具体问题找寻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教育批判”的困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缺少“配套的”教育建构乃至相应实践示范的教育批判,因很难真正被教育实践工作者认同与接纳而不能成为推动教育实践更新的有效力量。  相似文献   

6.
由于简单化地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忽略丰富的"中间环节",致使它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瓶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推动的四个阶段中,"中间环节"表现为多座"桥梁"以及理论走向实践、实践走向理论两个方向的多种层次内容。要关注教育理论和实践联系的中间环节,不仅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两个队伍在不同结合点上进行合作,还必须克服当前认识上、队伍上和制度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阻隔是一个老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造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认识引起的阻隔;由教育理论叙述方式、思维方式引起的阻隔;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处场域引起的阻隔。  相似文献   

8.
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要放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层面去讨论。两类主体的合作是二者关系新的深化点,可以通过教育理论工作者主动把理论带入实践、教育实践工作者寻求理论的帮助、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进行合作。但因为两者在合作假设、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差异,阻碍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深入开展,因此只有两类主体进行反思和行动,才能走向真正的合作,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真正的内在贯通。  相似文献   

9.
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要放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关系层面去讨论。两类主体的合作是二者关系新的深化点,可以通过教育理论工作者主动把理论带入实践、教育实践工作者寻求理论的帮助、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进行合作。但因为两者在合作假设、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差异,阻碍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深入开展,因此只有两类主体进行反思和行动,才能走向真正的合作,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真正的内在贯通。  相似文献   

10.
以往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多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展开,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本文从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入手,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结合的层次对应性,其结合的内外机制,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理论走进实践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以主体教育实验为例,演绎性理论走进实践,其基本流程的核心环节有三个,即选择、组织有价值的"长线"理论,以实践的逻辑让实践者明了理论,反思生成的归纳性理论修正、补充演绎性理论。在理论走进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应思考如下核心命题:变"指导者"心态为"接受检测"的虔诚态度;走向实践的理论需以实践的逻辑进行加工与改造;理论走向实践是解放实践者而不是束缚实践者;理论与实践是双向转化、共生滋养的关系,不是单向的"指导或给予"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维度出发,其立足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扎根实践的研究不仅内含理论,而且具有发展理论的价值。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论贡献需要从不同层面来关注: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日常生活、教育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理论自觉意识的觉醒以及思想解放和行动创新等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滋养着教育理论工作者,也促使着教育理论的“生成”。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加强交流、沟通、对话,走向共生互进。  相似文献   

13.
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自身并发展自身,实践性是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也是教育理论的生命活力之源。这一特征彰显了教育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工具和方法论启示的可能,但这种可能向现实转变还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教育理论工作者从事教育研究的立足,占、和实践意识是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理论成果对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引领作用和推进力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案例)两个维度对教育政策在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换过程中的机理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从教育政策的产生过程来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教育政策产生的基础;从教育政策的目标来看,教育政策目标是指向教育实践的;从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过程来看,政策的推动是理论走向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政策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换的中介和推动力量。文章同时还指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自觉实践意识及教育决策者(教育决策部门)的自觉理论意识是教育理论形态转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案例)两个维度对教育政策在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换过程中的机理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从教育政策的产生过程来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教育政策产生的基础;从教育政策的目标来看,教育政策目标是指向教育实践的;从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过程来看,政策的推动是理论走向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政策是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换的中介和推动力量。文章同时还指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自觉实践意识及教育决策者(教育决策部门)的自觉理论意识是教育理论形态转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的批评,教育理论工作者脱离实际,或者说教育理论落后于教育实践。这里恐怕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教育理论工作者没有去研究教育实践中的理论,而是关在屋子里研究纯粹的空洞理论;二是说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实践缺乏周密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缺乏科学实验,因而对教育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只能作空泛的议论,缺乏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这两种现象都存在,确实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注意认真克服的。 什么叫理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理论产生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界尤其是教育实践界经常批评教育理论缺乏生命力 ,甚至出现了教育理论“无用论”。这是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认真反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教育理论的理性分析来探讨其生命力缺失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以加强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的沟通与交流 ,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理论的完善并推动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工程师及其职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工程师是基于教育理论的在一定教育观支配下的对教育理论进行开发转化和面向教育实践筹划教育操作思路的人,是联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中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需要教育工程师。教育工程师的缺席会造成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无法有效对话,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疏离。目前,一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部分优秀的一线教师、教研员、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论工作者可以率先承担起教育工程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王占魁 《教育学报》2013,9(1):55-62
哲学批判的本质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的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学界有关"批判话语"的复杂意向,使得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实践往往游离了其学术根基,进而致使教育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危机中日益消减了其所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为重振中国教育的公信力,中国教育学界不仅需要在学界内部重建并严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学术原则,而且它还必须能够真诚地接受来自教育实践者对其理论品性的质疑与挑战,从而自觉地担负起重建中国批判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一 教育理论研究如何为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决策如何依靠理论,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和处理好这一问题,目前应解决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即:如何全面地认识理论自身的功能。我们之所以在有些问题上的认识上统一不起来,看法相去甚远,都与上述这个问题有关系。例如,我们经常听到对理论工作者这样的批评,研究的东西离实际太远,不能有效地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决策服务。同时,我们也常常听到理论工作者这样的感叹,社会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理解得不够,对他们的意见听取得不够,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了解得不够,他们常常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得不到行政部门的采纳而苦闷。不能不承认,在如何看待理论的问题上,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认识是有差距的,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结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