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  相似文献   

2.
“小张,你的新闻今天上了头条啦!”“是吗,我早看到了。”“你再看看,这则新闻是你写的吗?”“当然啰,那还有错?”斩钉截铁。可不是么,本报记者的名字赫然在焉,那来半点疑问?其实,这则见报的新闻,从导语到结构,压根儿就不是原来发给编辑的那则新闻了,记者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素材,由编辑代劳,已经重新写过了。对话发生的时候,记者对自己的大作,根本没有看过。稿子登出,完事大吉,管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3.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4.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5.
1997年11月29日的一声枪响,把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从繁忙的事务中惊醒——《福州晚报》记者顾伟因曝光“老虎机”聚赌而住宅遭歹徒枪击警告!猎枪打出的仅是针对顾伟的砂弹?“老虎机”的背后还有“老虎”吗?人们不禁这么问。“记者是无冕之王”这句话吸引了多少人怀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激情昂首踏入新闻界。但不出三五年,当年雄赳赳的一族,有的圆头滑脑成了有偿新闻的“月老”;有的无梭无角当了兑水新闻的“郎中”;更多的则成了“会议新闻”的“二传手”。真正的群众关心的社会新闻,特别是牵涉到权势部门的敏感新闻。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热点新闻,少有人写了。记者们是聋了哑了还是另有苦衷?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用手写的吗?回答似乎应该是肯定的,难道还有用脚“写”新闻的不成?然而,朋友,日本有一位新闻学的学者却确实说过:“新闻是用脚写的。”在新闻界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最好的记者足用脚走出来的。”用手写,无非是遣词造句,妙笔生花;用脚  相似文献   

7.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8.
(一) 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个老掉牙的题目。但是,我要反问一句:我们完全按规律办事了吗?我们播的内容都是新闻吗?请看下列题目: ××地区春耕生产动手早××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研讨会结束……它们是新闻吗? 这类新闻占多大比例呢?据细心者统计: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中约占1/3到1/2,地方台约占1/2到2/3! 违反新闻规律的事例摘抄于后: 1、会见、会议报道不是按新闻价值,而是按规格。过去,有关部门曾规定过:中央“四副”(国家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政协副主席)以上的外事活动一律拍电视,不管有无实质性内容。有了这个拍电视的规格,一些会议、开工、竣工仪式甚至展览的组织者就千方百计地请“四副”以上的领导参加,以便得以报道。所以,在外事、内事活动频繁的季节里,会议、会见新闻不但经常“承包”《联播》,而且也经常“承包”《晚间新闻》,很多省市台也是如此。还有那个“名单学”。会议后边往往有个长长的名单。甚至连追悼会、向遗体告别仪式的新闻也是如  相似文献   

9.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圈内,就流行着“会议里没新闻”、“会议报道没人看”的说法。有些记者甚至提起会议报道就打怵,不得已参加会议时,竞有一种“我为大局冲锋陷阵”的悲壮。其实事情完全弄拧了!会议不但不是新闻的累赘,恰恰是新闻的集散地。有多少大政方针是在会议上公布的,有多少重要信息是在会议上发出的。  相似文献   

11.
6月中旬,当热浪袭击郑州的时候,参加“全国新闻改革和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的一批名流耆宿.学者专家,正聚集在这里,热烈地议论着新闻改革与新闻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他们那睿智的思维,鲜明的观点,似乎给绿城吹来了阵阵清风.我作为一名听会的记者,常常完全被他们的讲话所吸引,以致忘记了身受的炎热.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和郑州大学举办的.来自全国25所新闻院校或高校新闻系(专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他们有的多年从事新闻实践或新闻领导工作,名闻遐迩;有的在新闻教学或新闻学理论研究方面硕果累累,独步一方;还有的  相似文献   

12.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真实,这本来是每个记者所熟知的道理,也是绝大多数记者努力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却时常有些报道不能很好体现新闻真实的原则,影响了党的宣传工作的威信和效果。是记者意识不纯,故意歪曲和捏造事实了吗?此种情况极少;是记者不作现场采访,想当然地写稿子吗?也不尽然。原因到底是啥呢?我认为,主要是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局限亍“有无此事”的简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6.
新闻要真实,这本来是每个记者所熟知的道理,也是绝大多数记者努力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上,却时常有些报道不能很好体现新闻真实的原则,影响了党的宣传工作的威信和效果。是记者意识不纯。故意歪曲和捏造事实了吗?此种情况极少;是记者不作现场采访,想当然地写稿子吗?也不尽然。原因到底是啥呢?我认为,主要是有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只局限于“有无此事”的简单观察和“是真是假”的简单判断上,而不注重运  相似文献   

17.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改革会议新闻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里有新闻吗?当然有,而且有含金量很高的新闻。在我国,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就是世界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境内外记者往往为多争一张入场券而费尽心机。媒体受众爱看会议新闻吗?我曾为此作过调查,答案是肯定的。市县、乡镇的干部是经常要看会议新闻的,他们需从中了解上级工作的部署、指导思想及实施意见。那么,普通百姓呢?他们虽不像干部们那样经常看,但对重要会议同样十分关注。党的十五大、去年“七一”江泽民总书记作重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闻记者,天职是什么?抓出“带响”的报道来。“带响”的报道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报纸上“带响”的报道少?因为“下去”的记者太少了。 问号与答案,看起来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对我们的“位置”做点分析,就不难发现:相当多的记者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三线”。 何谓“三线”?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看材料写新闻,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写新闻,已占去了不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 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由于代表们的民主要求而趋向生动、活跃。被国外舆论称之为“举手机器”的中国式人民代表中,开始有人对主席团已经通过的决议、议案有选择地赞成、反对、弃权,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高坐于主席台上的中央领导人陈述自己的反对意见,这标志着中国的人民代表正在走向真实、走向成熟。新闻本体的变化,使采访“两会”的中国记者也一反常态,变得愈加活跃和主动。我们曾为此而沾沾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