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湘君》《湘夫人》所咏神话,为舜妃传说与湘水神话渗透叠合之产物。湘君是原有的湘水之神,湘夫人是二妃。“二湘”反映了女巫与湘水男神、男巫与湘夫人,以及湘夫人与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恋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探究·讨论”第一题“诵读提示”中认为《湘夫人》是“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感知”中则将《湘夫人》定为湘君独唱的诗歌。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同一个文本存在两种判断,本身就值得探究,以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男女对唱”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关乎文本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更值得深人推究,以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3.
《湘夫人》(第三册第一单元读背篇章)与《湘君》同为《九歌》名篇,系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讲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追求及两情相悦却执手分道去,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4.
冯丽 《考试周刊》2014,(44):46-46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表达对湘水女神的思念仰慕之词。湘水女神是忠贞的湘君的凄美爱情的对象,彰显湘夫人的魅力。面对如此绝代佳人,湘君用独特的方式赢得佳人垂青,表达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湘君不顾一切地追求湘夫人,正如屈原不顾一切地追随楚怀王。屈原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鲜明生动的语言,把湘水男神对女神的追思渴盼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湘君》、《湘夫人》(以下简称“二《湘》”)是屈原《九歌》的第三篇和第四篇,它们实际上是同一首诗的上下两章。这是一首抒写“巫者”的失恋之歌.同时也是一曲“节妇吟”。以上是笔者对二《湘》长期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用于祭祀的歌舞俗曲改编而成的一组祭歌。《湘君》和《湘夫人》是其中一组独特的爱情诗篇。本文着重从文本内证的角度,浅析《湘君》《湘夫人》中存在的一些疑问:(一)“湘君”“湘夫人”分别所指何人?(二)分别由何人演唱?并且剖析论证“捐”“遗”二字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注释中的“公子”非指湘君而当指湘夫人;“亦”不能训“也”而当训为“本来”;“虏”非“俘虏”而是对敌人的蔑称。  相似文献   

8.
《九歌》组诗并非屈原纯粹无意的艺术加工 ,而是借助楚地民间原有的诗歌形式所创造的发愤抒情之作。“湘君”“湘夫人”与舜之二妃无关。此两篇的主旨在于抒写作者求君、求贤的失败 ,表达孤独、无助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改编刨作的具有独特体制的祭歌。共11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湘君》、《湘夫人》、《出山》、《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国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每篇各主祀一神,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  相似文献   

10.
《湘君》、《湘夫人》人们通常叫“二湘”,是《九歌》中最动人、最令人喜爱的篇章,也是《九歌》中情节最完整、最富悲剧色彩的作品.我国战国时代产生了如此完美感人的歌舞剧文学作品,这是很了不起的,它纠正了过去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某些错误论断.但是楚人祭祀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所指的究竟是哪个神灵,“二湘”表演的到底是什么内容的神话故事?前贤的研究成果已很可观,但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种说法:  相似文献   

11.
张晓云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78-79,122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东犬西吠”不应解释为一般的陈述句:“东家的狗(听见西家声音)就对着西家叫”,而应理解为互文:“东家的狗和西家的狗相互在叫”;第三册中的“公子”不是指湘君。而是指湘夫人。  相似文献   

12.
《湘夫人》(第三册第一单元读背篇章)与《湘君》同为《九歌》名篇,系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讲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追求及两情相悦却执手分道去,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诗歌开头,湘君即抒发了对湘夫人的一见钟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引自《诗经·卫风·硕人》)是如此令他心动,使他着迷。希冀着能再睹她的芳颜,他登高远望,可是佳人已逝,跫音不闻,不禁忧心忡忡:她究竟会不会接受我的追求呢?此时,正值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之际,置身于秋风洪波木叶之中,在先秦以秋为嫁娶良时的社会背…  相似文献   

13.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九歌》是一组优美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的神际恋歌。其中二《湘》是关于湘水之神的恋歌 ,但是在具体的释义之中仍存有不少歧义。从东汉王逸开始至今日楚辞学界对二《湘》的解读注释中 ,发现歧义最多者 ,不过《湘君》中“捐余 兮江中 ,遗余佩兮醴浦”和《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 ,遗余兮醴浦”数句。将各家所说进行一番梳理后 ,发现大致有“赠送”、“弃绝”、“祭山川”、“永不相忘”四种说法。以“永不相忘”说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5.
《湘君》《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最富生活情趣和最具浪漫色彩的诗篇,广为读者赞赏,倍受读者喜爱,但其艺术魅力来自哪里却鲜为人知,学术界也不太关注,很少探讨。从美学角度入手加以探究,会发现其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神奇美,抒情主人公神性外衣下的人性美,楚地山川风物的自然美,民歌的质朴美,“美人如花隔云端”般的朦胧美,这些美学特征正是其魅力之源,也是读者阅读作品生成无限美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湘夫人》是写湘君得悉湘夫人来寻他的消息之后来到洞庭湖畔等待湘夫人而终于不遇的经过的。《湘夫人》一文有如下的艺术特色。一、寓情于景,亦悲亦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起首极力渲染深秋萧瑟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秋风与主人公落寞、孤寂之情相融,为“愁”抹上了一层浓浓的色彩。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顿时如泉涌出。至此,一个不顾寒气侵骨、伫立远眺的人物形象活现在我们眼前。秋天的萧瑟悲凉,湘君的惆怅凄迷,构成了全诗特有的气氛。当主人公思念急切,无法倾吐蕴藏在内心的深厚情感时,…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探析湘夫人、湘君的关系,阐述了两种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属人间真情的流露,是神曲谱写的人性恋歌。  相似文献   

18.
在讲苏教版《选读》教材时,我开设了一节《魏公子列传》的市级公开课。在细细品味《史记》“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叙事艺术的过程中,我发现《魏公子列传》中有趣的“三”。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将《湘夫人》的主旨理解为湘君、湘夫人的一场爱情故事其实是一场误读。其中包括人物性别的误读,目前学界并无确切证据证明湘君为男性神,相反有不少资料认为其为女性神;人物关系的误读,湘君、湘夫人到底所指为谁,是何关系,并不明了;人物形象的误读,"恋爱说"不仅歪曲了舜的明君形象,也颠覆了作者本人的忠君爱国形象;最重要的是文本的误读,"恋爱说"无法清楚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疑难之处。湘君、湘夫人应为姐妹神,屈原借用了楚地祭神乐曲,修改原先的祭词,表达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忠君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20.
湘君、湘夫人各指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帝之二女即湘君或湘君、湘夫人以及湘君是舜,湘夫人是帝之女、舜之妃的观点难以成立.据考证,湘君为湘水男神,湘夫人为湘水女神,两者与舜及舜之妃无关之说较为合适,且他们是一对恋爱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