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2.
《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解读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杨绛的人物分析则略显单薄,常将杨绛的人物品质解读为知识分子的善良,关爱弱者,等等。笔者认为,在《老王》这篇文章中,杨绛的人物形象非常高贵,她身上所流露出的品质是一种至善至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张冬梅 《考试周刊》2012,(45):10-11
杨绛先生的《老王》被称为是一篇人性美的赞歌,她笔下的老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三轮车夫,生活穷困、地位卑微、身有残疾,但真诚善良。作者选取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看似平淡,但很有挖掘的地方。文章通过多层次的对比,展现了老王的善良与悲苦。进而表现人物高贵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4.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深受学生欢迎的散文。杨绛先生以饱含深情的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组她一家人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表现了这位被社会冷落的普通劳动者的不幸遭遇和善良品格,唤起读者对老王的同情和敬重,谱写了一曲凄凉的人性美赞歌。阅读《老王》,必须注意杨绛先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文章开篇就介绍“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两句看似简单的叙述,不仅交代了老王的身份,而且深刻地  相似文献   

5.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6.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尝试运用“审丑”理论解读杨绛散文《老王》中的“我”。认为一是作者故作冷漠,丑化自己,凸现老王的形象;二是作者突破“我”就是杨绛这个身份,化身知识分子的代表。《老王》中的“我”对于老王来说,是一个善良、清高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位有良心的、坚韧、执着的、为了推动社会改变不惜丑化自己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9.
<正>1980年末,钱钟书在给杨绛《干校六记》一书的小引中郑重指出:"《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他觉得杨绛漏写了一篇"《运动记愧》"。在他看来,作为参与运动的一般群众(事实上他们夫妻应当归属于受冤枉、受挨斗的右派群体中),他"惭愧自己是个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杨绛没有忘记钱钟书的殷情嘱托,在1984年3月,她认真写下《老王》一文。文中,她怀着一颗内疚不安的心,回忆了在文革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与一位长期关照他们夫妇的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老王善良人性的赞美与感激之情,同时也  相似文献   

10.
杨绛的小说和散文一贯喜欢以小的素材反映大的时代,她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经历中窥见人性中种种复杂的内幕,以及一个时代的风貌。其选人教材的散文《老王》正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教材将《老王》归入版块“底层的光芒”,借一个体残力弱的车夫老王在文革中对杨绛一家一如既往地照顾,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应该说,作品塑造的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确可以体现版块“底层的光芒”的主旨。但细读课文,我们又不难发现,潜藏在老王这一个小人物背后的,是一个何其丰富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11.
<正>老王是北京人,是失群落伍的单干户,靠一辆破三轮车活命;老王是田螺眼,住在破落大杂院的塌败小屋,无妻无子一个人活命;老王是杨绛下放到五七干校时认识的熟悉陌生人,是杨绛很多年后创作的《老王》中的老王。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杨绛的丈夫钱钟书对她的评语;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这是  相似文献   

12.
“如何进行现代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想要探究和试图回答的问题.以八年级课文《老王》(作者:杨绛)为例谈谈我的做法.这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杨绛一家和一位职业卑微、身体残疾、生活困苦但为人善良的车夫老王之间交往的几件事情.这是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一次情感之旅.  相似文献   

13.
素面朝"生"     
记得那次在上杨绛先生所写的<老王>这篇散文时,我先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善良,哪些地方写出了老王的善良.  相似文献   

14.
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她出生在辛亥革命前夕,童年时代便历经战乱和生活的动荡。青年时代,又赶上了"文革",并深受其害。到了晚年,相继失去唯一的女儿和与自己伉俪情深的丈夫,一生多舛。先生生于乱世,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她尝尽人生百味,始终明媚从容。在她耄耋之年回忆往昔,依然为曾经自己没有很好地善待一个底层车夫老王而耿耿于怀,写下文字来祭奠逝者,反省自我。这样的情怀,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国有良知的士大夫的情怀,那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本文便是透过《老王》一课中的"愧怍"一词,深度解读杨绛先生与生俱来的大爱品格和善良本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老王》一文的教学中,讨论老王善良真诚性格的时候,都会分析到老王为杨绛先生做的三件事情,送冰、送默存、送油蛋,并在金钱上不作计较。但我们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老王对杨绛一家那么好?  相似文献   

16.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17.
<正>不久前,听了一节语文课,内容是杨绛的《老王》,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布置任务):文章告诉我们,老王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并且画出文中表现老王"善良"特征的语段。学生:边读边画。全班交流:学生朗读画出"老王接送默存不要车钱""送大鸡蛋"等语段。总结:老王的确是一位善良的人。  相似文献   

18.
《老王》是入选教材的一篇文章,作者杨绛先生叙述了自己与一位人力车夫“老王”交往的琐碎往事,赞扬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天性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9.
记得那次在上杨绛先生所写的《老王》这篇散文时,我先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善良,哪些地方写出了老王的善良。在学生逐个发言交流后,我又问学生,“我”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翻译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不错的家庭(杨先生的丈夫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钱钟书),  相似文献   

20.
《老王》是杨绛作品选入教科书的代表作,讲述了作者和老王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之间的几件小事。本文从幸与不幸、坚守善良、理解愧怍三方面对文本细读。以求在体味坚守善良的人性温暖时,深刻地反思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