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之前,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怎么检查呢?突然记起了几年前的那堂课。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共编入鲁迅的章7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课本选人的鲁迅章也是7篇,分别是《(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正Q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单元概况]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重在鉴赏课文中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深刻丰富的语句。课文有鲁迅的《灯下漫笔》,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韩少华的《记忆》,屠格涅夫的《门槛》,郭沫若和罗素的短文《〈鲁迅诗稿〉序》与《我为何而生》。本单元课文的体裁多样:有杂文、悼词、散文诗、序言、随笔。同时都出自名家之手,自由活泼,又基本上以议论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祝福》塑造的主人公祥林嫂是极平凡、善良、朴实的贫苦农村妇女,地位十分低下,父母和籍贯不详,无姓无名,人们都以她的第一个丈夫称呼她为"祥林嫂"。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来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正如鲁迅在其杂文《灯下漫笔》中所分析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  相似文献   

5.
《灯下漫笔》是鲁迅作为“铁屋子”里少数觉醒对几千年中国历史的精辟论述。独到深刻的见解,简括幽默的笔触,皆让后辈学子仰视。但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让学子们理解它有些吃力,也让教颇费心力。  相似文献   

6.
《灯下漫笔》这个题目是颇有深意的。鲁迅曾有“将偶然的感想 ,在灯下记出” ,然后成一本名叫《夜记》的书的设想。先生为什么偏爱“夜”呢 ?他曾说过 ,“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 ,大家的心无从相印” ;又说 ,“人的言行 ,在白天和黑夜 ,在日下和灯前 ,常常显得两样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 ,普覆一切人 ,使他们温暖 ,安心 ,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可以说 ,当鲁迅在黑夜、灯前 ,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 ,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 ,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 ,显示只属于…  相似文献   

7.
曹权 《文学教育(上)》2008,(18):110-110
“匕首”、“投枪”,这是对鲁迅杂文公认的评价,那么,《灯下漫笔》这支“投枪”,其矛头所指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自这篇文章被选入高中教材以来,似乎已有定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教学参考书都把文章的观点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很显然,教材编者认为,鲁迅这篇文章的批判对象主要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相似文献   

9.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人木三分。它为什么如此深刻呢?一是因为鲁迅具有超人的洞察力——一种能够透过浓厚的历史烟云一览社会真面目的本领;二是因为行文技巧之高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袁鹏 《教学随笔》2008,(4):20-21
[教学内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灯下漫笔》(2007年3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1.
张咸竹 《广西教育》2012,(24):42-42
一般来说,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感觉较难读通、读懂、读透的,往往是说理性散文。例如,鲁迅的《灯下漫笔》一直都是学生阅读时、老师教学时感觉不那么“舒服”的文章,个中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不外乎这么几点:文章长(仅节选就2000多字)且深,文意不好理解,时代变迁及对鲁迅先验式的“不佳”印象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通、读透此类文章,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世之愤,从小就已种下;我们对鲁迅之愤的认识,从小就已开始;如今教授鲁迅的文章,无非以愤系之。对于《灯下漫笔》一文,我作这样解读,大致思路为: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的叙事不同于小说的叙事。小说的叙事是“因生事”。所谓“因生事”,就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或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大幅度地详尽地虚构故事情节。鲁迅杂的叙事是“以运事”(同上)。所谓“以运事”,也就是根据章表情达意的需要,对客观事实进行必要的艺术选择、加工和提炼。这也是散的叙事法。这样的叙事,往往带有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灯下漫笔》就体现了鲁迅杂叙事艺术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日前.全州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我校举行。所上的课文有高一第一册(人教版,下同)的《胡同文化》《我有一个梦想》《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高二第三册的《故都的秋》《灯下漫笔》《泪珠与珍珠》《我为什么而活着》《六国论》《游褒禅山记》。每位参赛教师大约有两星期的准备时间.准备得较充分。  相似文献   

15.
刘庆林 《学语文》2002,(1):12-12
文学鉴赏是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思想的统一。内容的分析,主题的把握是体会感情的基础。离开思想内容,作品的感染力会变得虚幻,而纯粹的理性分析,不注意感情的把握,文章也会索然无味。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节选)》(以下简称《漫笔》),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包含激情的奇文,教学中应首先理解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丰富的感情。 一、以小见大,由事入理。《漫笔》从换银元说起:“为了方便,把银元换成钞票。钞票贬值,心中惶恐,千方百计再打折换银元,被欺骗,被愚弄,却心安,喜欢。这就使作者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从旧营垒中杀出,痛恨封建制度,痛恨反动统治者,同情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王蒙五律《晚宴》与鲁迅杂文《灯下漫笔》中所选取的中国文化中最具普遍性和深刻性的食文化--"晚宴"的叙述和描写的细节的比较,探讨二者是对民族心理和中国文化的深刻解剖和理性批判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其思想深刻、语言极富表现力,但高中生解读文本有一定难度.如何教授这篇有难度、有深度的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难题.一次校级公开课活动,我有幸听了一堂同事执教的《灯下漫笔》.在现场观摩中,师生的表现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如何做到难文简教,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我觉得应该在这些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叶宏 《现代语文》2006,(7):88-89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的文学体裁,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抒情性散文如冰心的《谈生命》,叙事性散文朱自清的《背影》,议论性散文如鲁迅的《灯下漫笔(节选)》等等。散文最大特点是接近生活,抒写作家的真实感受和生活境遇,阅读散文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作者精神感受和领悟生活的人生百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散文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俪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灯下漫笔》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让我们享受享受其他课文的风采吧,望  相似文献   

20.
好的作文立意需要好的作文素材去支撑,而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些信手拈来的素材。好的素材来源于哪里呢?一、见微知著,小处落笔文章中出现的身边事、身边人可使文章亲切、真实,更具说服力。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要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