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2.
洪方煜 《高中生》2008,(2):36-37
【材料呈现】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相似文献   

3.
波波提问 1.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长安附近对峙,项羽听了别人的建议,打算请刘邦来吃饭,然后在席间杀掉刘邦,从而夺取天下。刘邦应邀而来,于是项羽在自己的军营里摆开了鸿门宴。宴席上当然是要有坐次之分的,参加宴会的有项羽、项羽的干爹范增、刘邦以及张良。那么,出于尊敬长辈的礼节,范增的座位应朝什么方向呢?( )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对其中的传主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第一册)和江苏版教参(2005年12月第2版,第三册)认为,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版)分析《项羽本纪》时认为,鸿门宴上的项羽"头脑区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范增对他那样忠心耿耿,他不听,项伯那样吃里扒外,他却言听计从.刘邦甜言蜜语的恭维奉承,樊哙义正词严的申斥,张良事后的巧妙反应,他都一一容得下,他完全被人家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教参的编写者对项羽在鸿门宴的表现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头脑区钝,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被人家争取、利用、愚弄,简直是个只知使用武力,头脑简单的鲁莽武夫.然而,笔者在反复阅读《史记》《汉书》等资料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笔者以为项羽可能真的有"妇人之仁"、轻视刘邦等心理,但放走刘邦的根本原因却不是这些.  相似文献   

5.
《史记》关于范增的记事有六件:建议立楚王孙心为王;被楚王心任命为末将;劝项羽急击刘邦;鸿门宴上,要杀刘邦而未杀成;参与项羽分封王侯;陈平用反间计,使范增离走,发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权且卓有远见的战略家。范增与项羽的分歧,主要是对待义帝和刘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项羽杀义帝,破坏了范增的战略。范增始终没有获得项羽的信任,项羽很多军事行动不与范增商议而单边行动。范增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国君(王)不信任忠臣,不采纳忠谏,会导致忠臣、国君乃至国家的灭亡。另一意义是贤士要择主而事,贤君要会重用有才之士。  相似文献   

6.
读《鸿门宴》,会发现项羽身上有许多疑问:为什么他会在刘邦的一番甜言蜜语后立刻供出曹无伤?为什么他没有按军法处置闯帐的樊哙,反而称之为壮士?为什么范增将刘邦奉献的玉斗撞破而他却泰然接受了白璧?这些疑问的产生主要缘于我们受一些"常识"的局限。如我们在分析鸿门宴时,总会想":如果项羽杀死了刘邦,就不会有人和他争天下了,  相似文献   

7.
有人在评价"鸿门宴"时说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导致了刘邦从他眼皮底下溜走。是的,项羽真的很刚愎自用,不然不会中离间计离弃亚父范增,也不会  相似文献   

8.
王勇 《学习之友》2009,(4):21-21
刘邦登上皇位后,曾这样评价项羽:“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范增辅佐项羽忠心耿耿,却为什么不能被项羽一用到底呢?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与项羽性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绝非是项羽自高自大,而应该是分宾主的。刘邦来项羽军营中谢罪,军事态势上处于劣势,但项羽遵从叔父项伯的劝导,心理上不但没有对刘邦设防,反而将刘邦当作客人。在叔父项伯与谋士范增之间,他感情的天平失衡,是宗亲血缘的魔爪和虚伪的道德使项羽坐失良机,也恰恰是这“义”与“孝”使项羽成为一名失败的英雄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彻底打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并于是年即皇帝位.他在洛阳南宫置酒会宴群臣,要群臣谈一谈"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说他善于用人,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12.
亚父智疲     
高中教材选编了司马迁的《鸿门宴》,各种版本的教学用书都极力赞誉亚父范增的足智多谋、远见果断,但掩卷深思,却又不得不为亚父在鸿门宴中所隐透出来的谋乏智疲而叹惋。身为项羽军中第一谋臣、又独具“亚父”这一特殊身份的范增,论势尚可,而知人却不够。他多年跟随项羽征战,出谋划策,理当深知项羽为人处事的优柔寡断,却在谋诛刘邦的鸿门宴中将全部的机会寄押在他的身上。项伯在项羽军中是一个特殊人物,他与张良交往的历史、宴前“私见张良”的行踪,范增应该知晓却丝毫不知,更说不上防范。无论怎么讲,都很难与足智多谋挂钩。其二,在事态的发…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史记>记载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多数人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他的"为人不忍"和"妇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王立群亦认为是"项羽的政治幼稚".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理念与追求是"霸业",刘邦表示臣服后,项羽也就将他纳入了自己的政治体制之中,与其他诸侯一样看待,从而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帝业",因而极力消灭竞争对手项羽.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许多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出席,诸如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庄和樊哙,卓立于其中者当推樊哙。诚然,别说同项羽、刘邦,即便同范增、张良相比,樊哙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仅是刘邦麾下区区“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角色而已。然而,由于他,鸿门宴上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紧张形势才得以缓和。事实证明,刘邦与项羽的强弱胜败正是以此宴会为转折点的。所以,说樊哙身系刘邦及其军事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盖不算溢美。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随着斗争或张或弛愈来愈饱满,以至光彩照人。灭秦之后,项、刘两大对峙着的军事…  相似文献   

15.
楚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势力强大,拥兵四十万的楚霸王项羽,败在了势单力薄、拥兵十万的汉王刘邦手下.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项羽优柔寡断,不能任用贤臣良将,而刘邦却能做到果毅决断,任人唯贤;项羽残暴无情,见识短浅,而刘邦却能做到仁爱保民,深谋远虑;项羽年轻气盛,好勇斗狠,刘邦却世故老成,聪明机智;项羽率直鲁莽,刘邦却持重刻深.二人的性格、品行决定了他们在用兵上能不能听取谋士的意见,暴躁耿直的项羽只有一范增为谋士.却不能听从其谋划:聪明机智的刘邦有张良、萧何、曹参为其出谋划策,时时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鸿门宴”可以说是刘邦、项羽争霸天下的转折点。正因为刘、项在“鸿门宴”上的种种不同表现,导致刘邦一步步由劣势转为优势,项羽则一步步由优势转为劣势,以至于公元前206—202年的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挥泪别姬, 自刎乌江,酿成千古悲剧。人们对项羽的悲剧命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但作为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的悲剧,人们却谈之较少,本文仅谈谈对范增悲剧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7.
话说曹无伤向项羽禀报后,项羽大怒,上气不接下气。虞美人赶紧给他服下新产品"哮喘速救丸",他才慢慢缓过气来。范增上前给他分析了一番当前形势,他更加愤怒,发誓要把刘邦打个稀巴烂。项伯还算仁义,一听到消息马上跑去找张良,报告他说:"大事不妙,张兄你快点跑吧!"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致使刘邦逃脱。范增不顾礼仪,当众大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其中的“竖子”相当于现在人们常说的“这小子”,是我国古代口语中常见的鄙视或辱骂之词。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中涉及到有关玉文化内涵的玉(?)、玉壁和玉斗三件玉器,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举"玉(?)"有何文化内涵呢?研读《鸿门宴》全文可以知道,项羽设鸿门宴的目的是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