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杨志强 《家庭教育》2004,(5B):12-13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并不仅仅是身体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适应良好。”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它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并不仅仅是身体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适应良好。”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它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理解健康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健康具有整体性,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健康。2.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等诸方面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3.健康有不同的水平。人们往往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因此,不但要消除身体、心理上的疾病,更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的心理状态。4.儿童正处于发展阶段,儿童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身体的发…  相似文献   

3.
陈琳 《少年世界》2014,(1):45-47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足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其中,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不应忽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孙晚霞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缺损或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5.
王卫霞 《快乐阅读》2012,(35):90-91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可见,高中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  相似文献   

6.
随着行为心理医学的发展,对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概括为: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无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一个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儿童的心理健康指: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在  相似文献   

7.
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即不仅是指一种健全的生理状态,更是一种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的心理状态。身和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两翼,心理卫生与生理卫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心理  相似文献   

8.
狭义的心理健康是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而广义的心理健康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具体来说是指个人心理上发展健全,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显然,心理健康成了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使有些学生形成了性格内向、情感压抑、孤僻自卑的心理特征,甚至有的学生在心理上有了障碍或疾病。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诸方面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并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适应各种环境,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进一步达到完全康宁".这一新概念表明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应包括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指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应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参加社会工作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应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抓住课堂上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使语文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完美的人格,让学生的生活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  相似文献   

12.
魏彦璞 《考试周刊》2012,(93):177-177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很少注意。实际上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近年来,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的 具体内容是:(一)身体不虚弱,没有疾 病。(二)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良好。心理 健康主要是指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状态、行 为反应与心理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主要 是指自尊心与自信心、意志品质、创新意 识与竞争意识、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 神、自律能力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三) 社会适应能力强。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展 水平,特别是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竞争 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与自我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儿童,“健康”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也就是说,衡量孩子是否完全健康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体格;二是健全的心理和品格。学校恐怖症,害怕黑夜,自卑心理,儿童多动症都属于精神卫生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必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幼儿的健康,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学前教育者和家长不仅要关注学前幼儿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良好的状态.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和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健康是人的心理机能健全的标志。生命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成长的依托就是人的身体、心理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的健康状况。一个具有健康行为的班级或者个体必然是身体(班级机体)与心理都健全的。学生健康行为习惯是身心健康的外在表现,在班级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学校健康促进的方法,推进班级健康行为的培育,应是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新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充当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优秀人物的教育因素.利用起各种语文学科教育因素.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