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制作的几点说明: 1.已拉开的易拉罐,罐口怎样密封? 用酒精灯加热,产生的蒸气压力并不太大,因此用实验室常用的橡胶瓶塞,削成易拉罐罐口的形状挤进拉口密封,同时,不把喷气嘴的内径做得太细就可以用了。喷气管可直接插在橡胶塞上。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容器外压失稳教学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创建一种利用多种易拉罐进行容器外压失稳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试件拆装方便、成本低,可根据需要选择内置或外置安装.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不仅对筒体外压失稳临界压力的测量精度高,而且可直接观察到失稳现象.同时,实验装置的实验项目可以拓展,如选择不同材料和尺寸的易拉罐...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①〉〉(人教版)71页第8题:在铝制易拉罐中收集一满罐CO2,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立即把口封闭。  相似文献   

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化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好演示实验(实验本身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并组织好化学课外活动。例如,在讲Al的两性时让学生观察这一奇特实验:一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首先,易拉罐向内凹罐体变瘪,接着瘪了的罐体重新又鼓起来。前面的现象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很容易从固有的思…  相似文献   

5.
1 热空气“挑水”  材料 :支架、两只相同的易拉罐、细木棍、酒精灯。图 1  步骤 1 :在一根细木棍的两端各系上一个相同的易拉罐 ,(内盛等量的少许水 ) ,在木棍中间系一根细绳 ,使两端平衡 ,并把它系在支架上。步骤 2 :点燃酒精灯 ,置于左易拉罐下 ,很快见到易拉罐上升。撤去酒精灯 ,又恢复原高度。步骤 3:把酒精灯改放在右易拉罐下 ,则右罐上升。撤去酒精灯 ,右罐又恢复原高度。分析 :①在易拉罐的四周围 ,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空气。酒精灯置于易拉罐下 ,则该处空气很快被加热 ,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上升 ,于是掀起了该易拉罐 ,好…  相似文献   

6.
自然教材第九册《热空气》介绍了“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实验装置,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按此装置实验很难做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1.学生很难调平衡;2.加热时由于热空气具有上升的性质,易拉罐容易左右摆动,给加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给易拉罐加热时,易拉罐周围的空气受热带动易拉罐上升,给学生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利用废旧易拉罐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走的玩法1.将废旧易拉罐置地上,间隔33厘米摆成长排,让幼儿从头一个罐旁边走起,每绕过一个罐或两个罐向前行走。一直走到最后一个易拉罐旁边。以走得快又不碰倒易拉罐为好。2.将易拉罐置地上,幼儿绕箭头方向走(如图)。看谁认准方向走得好。  相似文献   

8.
材料易拉罐1只,硬纸板1块,蜡烛1只,火柴1盒,百得胶1管,盛有水的容器(面积大于易拉罐口)。工具剪刀步骤(1)把易拉罐开罐的一端全部剪掉,在离罐底约2cm处开一个小孔;(2)再取一张硬纸板卷成喇叭形,将“喇叭”的吹气口塞进易拉罐的小孔内,相接处用胶粘牢固定,注意不能漏气,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易拉罐上的小孔边用刀刮几下,使其表面粗糙,容易粘牢)。实验(一):点燃蜡烛,将火焰靠近喇叭口,把易拉罐快速按进盛有水的容器中,可看到蜡烛的火焰向外偏,好像火焰从喇叭里“吐”出来似的。实验(二):先将易拉罐慢慢按入水中一定深…  相似文献   

9.
一个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把一个倒置的软饮料罐用向下排空气法使之充满氨气,然后将其倒置浸入2cm水深的浅盘中,当罐中的氨气快速溶解于水中时,易拉罐将被大气压猛然压扁。摇动易拉罐可加速氨气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实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倪国富  骆兴高 《物理教师》2005,26(11):63-63,F0003
题1.一端开口的刚性易拉罐倒插入水中,如图1所示.同时将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与罐口相连,当易拉罐位于水面下^时处于平衡状态.假设空气不外逸,那么当易拉罐(1)在深度为h处略微上浮一点;(2)在深度为h处略微下沉一点;(3)被加热时.各将做何种运动?  相似文献   

11.
把"木炭与氧化铜反应"作为一个研究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效果理想.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按照改进方法如①把木炭改为活性炭;②活性炭与氧化铜配比:活性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在1:(7~13)的范围内;③把研细混匀的活性炭和氧化铜平铺在试管底部,加热实验,现象不明显.一次无意中用乙醇把混合物调成糊状后加热,1min出现现象,继续加热至2min,试管内壁出现铜镜,试管内黑色混合物变为红色.  相似文献   

12.
1 存在问题 全国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1章第二节"活动与探究"中安排了一个"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的趣味实验.现象较为奇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相继发生,交融在一起,意在激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101页实验4-9: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该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难得素材。由于实验反应因加热温度、硫酸的浓度、反应物用量等条件不同,反应出现不同现象,为此,笔者组织学生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实验装置的探究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装置的最大优点是简单,但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缺点。1.不能探究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2.反应加热生成二氧化硫及硫酸酸雾易溶于  相似文献   

14.
在判断离子存在时 ,一般是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但有的题不但要根据实验现象 ,也要根据题中数据 ,二者结合 ,方能正确地判断出肯定存在的离子 .例 1 某溶液中只可能存在K 、NH 4、SO2 -4 、CO2 -3 、NO-3 离子中的几种 (不考虑溶液中较少的H 和OH-) .取 30 0mL该溶液 ,分为等体积的 3等份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 1 :向第 1份中加足量的烧碱并加热 ,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 4 48mL .实验 2 :向第 2份中加足量的BaCl2 溶液 ,所得的沉淀经过过滤、洗涤、干燥 ,称量为4 .30g .实验 3:向第 3份中加入足量的HCl溶液 ,再加入足量的BaCl2 溶…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与热>这一节中关于焦耳定律实验,如果烧瓶的气密性没控制好,实验不易成功.即使实验成功了,但加热时间长,影响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该实验的改进装置,也存在实验器材较零散,携带不方便,教室后排学生不易看清实验现象,加之没有交代电源种类,实验时间不好控制,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知识方面的教育等问题.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装置再次作了一些改进,克服上述弊端,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巧用易拉罐     
现在啤酒及其他饮料不少采用了易拉罐封装,喝完饮料后,易拉罐往往被人们当做废品扔掉。其实,用这种铝罐还可以做许多化学实验。现举几例用易拉罐做的实验。 易拉罐内壁上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有机薄膜,在做铝罐参加反应的实验时,应把它除去。  相似文献   

17.
说明: 本案例设计是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易拉罐饮料置于常温中,罐外有水珠这一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相同的现象:在一空玻璃瓶中加入冰块,盖上瓶盖,用纸巾将瓶子外壁擦干,待会儿发现与易拉罐一样的现象出现:瓶外也有水珠,让孩子对此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水珠来源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发现并明确探究的问题——猜想与假设——通过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解释、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这样做“升华和凝华”实验: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然后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变化。我认为本实验存在以下缺点: 1、碘蒸气有毒,加热时容易从烧瓶口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一种较为简便且易操作的实验方法:取2支硬质试管,试管口同方向上下错位10 cm左右,用扎带将它们捆扎在一起,往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碳酸氢钠、碳酸钠固体,各自连接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将两导管一一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加热大约2分钟后即可观察到实验现象.该实验装置实用性强、成功率高,适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燃烧,再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燃烧的钠上面。一、实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实验存在不完善之处。1.若对钠加热时间长了,则消耗钠的量多,与氯气反应的量就减少;若对钠加热的时间短,则可能观察不到钠与氯气反应的现象。2.在对钠加热时会生成氧化钠,将钠与氯气隔开,反应可能无法继续进行。3.若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则在集气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