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国内曾屡次爆发论争,有关论文数量已相当可观,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辩明,其中有些问题似乎愈来愈混乱和模糊。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感受,所以这个问题仍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该问题涉及以下几个课题: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论述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艺术究竟应否、能否划归意识形态?此外,我还想谈谈两个相关问题:艺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而爆发论争以及对论争中一些提法的看法。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点。黎澍同志在《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载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载于1986年7月30日《光明日报》)等文中,对这个原理提出质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只有一个提法:“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说法是“片面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笔者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命题,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进而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黎前同志自1984年起曾几次反文提出质疑,并因此在理论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笔者以为,引起这场论争的主要原因即在于以往对原理的内涵把握不确,并因而导致了对原理的解释不够说服力.近年来,有同志撰文商榷黎团同志的观点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因袭以往对原理内涵的理解,仍然沿用以往对原理内涵的解释,读后觉得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本身并没有错,关娃在于我们怎样去把握它在思想自身发展的客观历史中已经具有的内涵,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60周年的发展中,围绕“美的规律”的研究,已有三次大的论争。论争的焦点是“美的规律”究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还是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创造规律。产生分歧的原因,与对马克思相关论述中几个“尺度”一特别是“内在尺度”的理解密切相关。“美的规律”的研究,多年来尽管存在着论争,但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总体来看,却为美的创造规律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1979年以来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探讨的摘述(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 (一)黎澍在《论历史创造者及其他》一文中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提法,提出了新议。 (1)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说法,起源于苏联哲学家普·尤金、巴·伯纳丁对《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中某些观点的引申和附会。“现在细看起来,关于这个学说的这一类说明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提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显然认为所有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且每次强调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列宁说:“人们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传播、领悟、运用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汲取历史智慧、解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创造者。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担负起践行者、推动者、创新和创造者的使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历史究竟是由谁创造的,这在哲学史、史学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一切哲学派别,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此都存在错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创造历史的前提、基础、条件、主体、过程等方面对历史创造者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科学揭示出了历史创造的真实进程及其复杂性、曲折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创造问题的解答不是机械、僵化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 “人类的历史是谁创造的?”这个问题是历史观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于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回答:人类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近几年以著名历史学家黎澍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哲学教科书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这些学者的批判文章在学术界和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目前国内在西方女权主义研究中论争的主要问题有:1、关于“Feminism”是“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的问题;2、关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划分问题;3、关于女权运动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民本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肯定 ,毛泽东民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原理的发展 ,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毛泽东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发展出群众路线,作为基本理论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通过阐述毛泽东群众观的内容,比较群众论与民本论的异同,探讨在新时期如何继续发展毛泽东群众理论,以期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思维空间和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晶。它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生产力、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哲学原理。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者的角色是在文学活动的整体流程中定位的。文学批评者应是优秀的鉴赏者,其拥有健康的批评心态,端正的阅读态度,敏锐的鉴赏感觉;文学批评者还是深刻的评价者,其能在哲学的层面,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动态的历史眼光来把握文学;而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者是一个智慧的再创造者,其不仅历史地成为联结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纽带,也巧妙地再创造了文学、创作者和接受者。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将终极价值指向放在现实的个人身上,目标就是自由个性的个人主体的历史生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实中国出现了个人生存发展问题的新问题。马克思的个人解放理论作为一种理想性的理论与我们的个人生活现实产生某种张力。如何将马克思个人解放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的中国社会发展结舍、保障个人权利以加快个人的解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价值论探讨历史有无目的,有无进步,历史对人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认识意义的问题。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解决了历史价值论问题。马克思的历史价值论是实践的历史价值论。社会历史演进也表现为价值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已经进入 2 1世纪的时候 ,为了适应和满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教学的需要 ,必须对“传统形态”的“马列文论”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 ,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列文论”。“传统形态”的“马列文论”教材 ,主要的弊病在于存在着“对外”和“对内”的两个“封闭性”。因此 ,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列文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打破这种“封闭性”。目前 ,此项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环境”的阐述 ,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放在西方现代思潮之中进行研究 ;二是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丰富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家”理论成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分析了历史上出现过的三种人生价值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同三种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区别,以及共产党员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提出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必须明确三个问题:一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由来及人民群众的内涵,人民群众是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具有主体性的大多数人;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意义,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及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挺立。  相似文献   

19.
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失误后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它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文明发展的多线论,打破生硬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面,真正走进中国历史资料库,着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具体特征,在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