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50年代初期世人对诗人何其芳和郭小川的错误批判为个案,对诗人因以诗的形式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而受到抨击,并进而对由这种心灵的关注而遭到批判的现象做出分析,认为那种为了迎合主流意识而写作的状况,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诗创伤难以避免的一种积弊。从诗坛的一些小事中足以让我们受到深刻地启示。  相似文献   

2.
崔嵬 《文教资料》2009,(36):20-22
关于柏拉图的诗教态度.历来均以为柏拉图站到了哲人一边,与诗人作对。然而。柏拉图的诗人面容对这样的解释提出了反对。本文拟解读柏拉图论及“诗”的重要作品《伊翁》,理清柏拉图对“诗”的一个批判层面,即苏格拉底对伊翁的讽刺与挖苦并不是针对“诗”.而是对技艺的迷恋的批判,旨在为全面理解柏拉图对诗的态度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历代诗人对毛延寿颠倒妍媸的批判,宋代诗人从统治者、和亲政策、女祸、人生命运等角度切入,对毛延寿进行了截然不同的解读,表现出了谅解与同情.这些解读主要受到宋代文人优越的境遇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理学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反映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的《古诗评选》以对传统诗歌法则的批判和重视建构为主要目的,因而对代表性诗人的分析重点在于该诗人所代表的诗歌范型和诗美理想,也非常注重确立各诗体创作的“元音”.但由于王夫之持诗歌退化观和遵循文体互参“以高行卑”的规则,其对“诗则”的批判与重建总体效果不大.但其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思辨以及系统论证,仍然是他有别于其他人论断式的诗话、诗选、诗评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诗人似乎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众多,脍炙人口的月景诗。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例,据统计,他有诗一千多首,而涉及月亮的诗就有四百多首,几乎占声一半,这些诗人何以对月亮这一自然景物如此偏爱?月景诗有哪些宝贵的审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叶文福的诗充盈着对理想的渴望。对正直的追求与现实的批判是他诗歌表现的核心。他用生命的激情拥抱生活 ,然而现实的荒谬与苦痛又使其心灵点染了深层的寂寞感和隐忧的悲愁。对他诗的解读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坚贞不渝的自我灵魂搏杀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造神运动中,海子俨然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一些狂热而有欠冷静的评论者带着对诗人的一知半解就匆匆上路,将海子误读为"抒情诗人"、"诗歌英雄",甚至还将他神化为"为诗而死"的"殉道者",这些论调不仅严重歪曲了海子的形象,同时也展现出当下评论界一些人的病态心理。之所以要对这些显失合理的观点展开深入的批判,目的在于还原出一个本真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8.
有着师生关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在文艺思想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部分思想,同时在其文艺思想方面作了很大的修正.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本文正是基于此点,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现出的文艺观点。特别是对诗所作的辩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控诉了诗人的两大罪状:诗不表现真理;诗有伤风败俗的影响。他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还说如果有人能帮诗人和诗作辩护,诗人仍可回到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诗进行辩护的.针对柏拉图对文艺的两点看法进行批判,从而对诗作辩护。  相似文献   

9.
意象     
考点分析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人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用语言表情达意,意象常常作为语言与情感之间的中介。  相似文献   

10.
江河 ( 194 9—  ) ,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富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 ,擅长运用各种现代派艺术手法创造繁复、跳跃的意象 ,来表现主体微妙真实的内在感受和情绪 ,这首《星星变奏曲》就是通过一系列意象群暗示诗人不满现实、渴求光明、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执著信念 ,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和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首先 ,我们来分析诗中的几组意象群。意象是诗人主体情思外射在客观物上的结晶 ,是诗人内在情意的具象化呈现。对意象的深入分析是把握该诗的关键。第一节中诗人主要创造了三组意象群 :“每天 /…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学中,"诗可以群"与"诗可以怨"是很难分开的。"怨"是诗人以文学为手段来进行政治实践的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群"的价值伦理,但它受到"止乎礼"的限制,"群怨俱宜"正是这种态度在美学上的表现。而到了晚清,"怨"彻底从"礼"的束缚中暴发出来,以"革命"的激进方式介入到政治实践当中。"革命"成为一种激进的美学态度,而新文学的精神正是那种激进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诗人一般都写有很多诗,这些诗有的名闻天下,有的则汲汲无闻,有的甚至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研究一位诗人的生活状况时,我们往往会以这位诗人闻名天下的诗作为依据,这样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以致对这位诗人产生误读,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13.
以《怀风藻》中难解诗语为中心,探讨了日本奈良时代诗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的问题,指出这些难解诗语不全是表达不成熟的表现,其中也有些是诗人受到六朝诗歌雕琢风气的影响而有意追求新奇的结果。从修辞学的角度对诗集中历来存在凝问的诗语,通过考证,提出了与日本学者小岛宪之等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大历诗人创作送别诗数量较多,在五百首以上,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有130首左右,送别诗中都有四种不同的意象,即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因诗人心境、情感、艺术造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大历诗人送别诗中的意象以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为主,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中则兼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比较它们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送别诗中各种意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是诗的生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但感情却不等于就是诗。愤怒、悲哀、快乐、忧伤、畏惧、欣慰等都只是感情.而不是诗。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受到深刻的感动.那才是诗。  相似文献   

16.
元白之诗自晚唐以来,曾遭受很多非议,其中以杜牧为代表的诗人主要批判元白诗中的艳体诗以及小碎篇章。这些诗作多写元白二人的生活琐事和闲适之情,其中艳体诗多写男女之情以及狎妓经历,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作者的真实情感。而这类诗歌的创作,展示了诗歌发展至元白之时,诗歌风格市民化的转变,同时表明"诗缘情"文学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以将禅诗分为两大类:禅境诗和禅意诗。所谓禅意诗是指诗人以世俗分别知做就的禅诗,而禅境诗则是诗人以般若无分别知做就的禅诗。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禅意诗用的是直阵禅理(赋)的手法,或者借事物喻禅理(比)的手法,而禅境诗用的是象征暗示(兴)的手法。禅境诗给予人的是一种终极安慰,在那种语境中,我们飘泊无寄的心灵似乎找到了终极归宿,我们悖逆自然的精神似乎回归了原初的灵泉。  相似文献   

18.
林则徐是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伟大而多情的诗人,他的家事诗以其为人臣的忠诚,为人夫的深情和为人父的慈爱为我们奏响了和谐美的弦律,使我们受到感情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在对仗、声律、用典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他们精工富丽而又意蕴深远的诗歌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于律体的各种构成因素的积极探索尝试。温李的诗歌创作受到了类书和骈文的影响,可以称之为“以骈文为诗”。  相似文献   

20.
<正> 这是近年来少见的一部规模宏大的长诗。这是诗人经过20年反复吟咏反复锤炼的结晶。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诗人严阵的长诗《山盟》(上下集),也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向建国四十周年的献礼作品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近年来我们的诗仍然浩如烟海,在诗的海洋中也不乏精彩玲珑晶莹如玉的佳作,但令人失望的诗也确然太多,有的无病呻吟,有的晦涩得连诗人自己也不知所云地梦呓一般。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无数苦难,对于我们曾经受到过的严酷的战争洗礼,对于在血与火的陶冶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的诗人,至少是一部分诗人,却似乎忘却了,缺乏应有的诗情。这不能说不是诗的遗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