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人民共享共荣的现代化道路模式。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接续性奋斗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跨越式赶超,创造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统筹协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武力和掠夺实现并维系的现代化道路模式,革除了建立在资本基础之上的现代化文明面临的系统性危机,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又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迈向现代化的新选择,进而为人类文明的品质提升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和教育的现代化相伴相生,是链接农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纽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但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着诸多发展“陷阱”,如规模扩张陷阱、人才供需陷阱、专业招生陷阱等。为此,应明确涉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五新”进阶路径: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拓展涉农职业教育新布局;面向乡村振兴开拓涉农职业教育发展新空间;结合数字化创新涉农职业教育新形式;致力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彰显涉农职业教育新使命;依托“一带一路”构建涉农职业教育对外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接续探索,反映出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纵贯中国现代化进程各个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底色、中国式的发展特色,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而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从本质上说,“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合理性背后兼具积极回应全球化问题的时代性特征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和方略的基本内核。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演进的实质是从被动到主动、从非我到自我、从方案到文明的深刻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写世界现代化既定逻辑、创新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既展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也创造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哲学思考和历史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与既定目标。现代教育要与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如何从地理教育视角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意义,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世界文明层面的地理含义,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回答“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参照,地理教育需要重塑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关键能力”为标志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和以“核心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文化体系,以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地理教育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关键道路,经过了历史验证和考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呈现出与西方道路模式迥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渐成熟,未来其发展道路和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规范,完成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实践过程中,仍需要发现更多可行性高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方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为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的实质、普适性及未来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发展道路既是本土的、独特的,又是世界的、普遍的。对于“中国模式”的普适性问题,应当避免把中国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与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启示意义和价值对立起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中国要真正崛起,还有漫长崎岖的征程,政治民主化较之工业化而言,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则是更大的考验,中国现代化道路还面临着自身文化、文明是否为世界认同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领导广大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现了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典型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新文明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促进全人类和平、共同繁荣和发展。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又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比较的框架中定位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在理解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其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发端处,中国现代化起自传统与现代对比而来的发奋追赶,在发展中,中国现代化一直在以学习来推动现代化,以“他者”“强者”的经验来带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道路应当避免陷入捍卫“传统”与全盘西化两种极端,应归纳总结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以完整的现代化方案引导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普遍趋势与国家主体性之间,准确定位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育现代化占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半壁江山”。乡村教育发展相对复杂,与城镇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尚未全面从现代化技术中汲取发展的力量。专门探索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议题,意在构建完整、系统、全面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系。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以培育乡村人才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在彰显乡土特色中全面赶超城镇教育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乡村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耕读文化并以劳动创造为主导的现代化。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应跳出“二元”论争,积极遵循国家发展的价值引领,秉持乡土文化的价值禀赋,坚定教育本位的价值立场,立足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奠定乡村主体现代化的价值基调。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既要遵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一般逻辑,也应符合乡村本土语境,在政治逻辑上以完善乡村教育政策为根本保障,在历史逻辑上以传承乡村教育经验为发展依据,在理论逻辑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在实践逻辑上以乡村学校整体变革为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1.
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与持久的支撑力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推进,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双重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依赖性日益显著,整个社会发展所承担的教育责任也应该日益强化。有关社会应当承担的相应教育责任的讨论,代表着关于社会与教育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的定位与角色应逐渐从“保障性”的基础作用向“引领性”的驱动作用转变。为此,需要改变社会与教育之间“决定-反作用”关系的传统认知,超越社会功能主义对教育的封闭化理解,尝试建立一种评价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的“教育尺度”。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美国原发型资本主义道路、后发型"亚洲四小龙"道路等三种富有代表性的现代化道路均存在优势与不足,其现代化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中国道路"是在借鉴其他国家(地区)发展经验基础上,立足自身国情,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改革并不断实践创新而逐步形成的。从后发型现代化视域探析,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科学发展是"中国道路"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或发展状态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而言可能是陷阱。这取决于后者对自身文明和他者文明把握的深刻程度。在文明交流背景下,教育现代化过程存在"压力-追赶型"和"从容-自主型"两种范式。在"压力-追赶型"范式中,中国教育现代化面临诸多陷阱和挑战。为了跨越陷阱,迎接挑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范式转换,并树立全面教育现代化的观念:以教育条件的现代化为基础,以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为关键,以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和教育生态的现代化为目标和宗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在教育公平的现代化新进程、终身教育理念践行和体系构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教育学术理论创生与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彰显出教育的公平性、全民终身性、人本性、时代创新性、开放共享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性等特征。回顾既往探索史发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这五方面为走好中国教育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党的政治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渊源认识不清、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形态把握不准等问题,甚至存在着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错误认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为原则,实施“台阶式”发展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探索人口大国迈向现代化的最佳途径,在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共同发力,坚持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协同推进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共同的追求目标,教育现代化发展已历经几百年。中国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也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在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尝试过应激追赶型教育现代化模式,在“五四”运动至改革开放前尝试过植入型教育现代化模式,但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内生追赶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规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与模式。文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视角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建构,从政治领导力量、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方面探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要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追求“五个文明”相协调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既为后发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又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是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块“短板”。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办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条件弱质化、教师人才流失化的现实困境,国家和学校不仅需要完善顶层设计,高效配置资源,以落实农村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权利,而且需要构建人的现代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还应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重视以城促乡,实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以改变乡村被边缘化的困境,进而为寻求农村教育变革、振兴乡村发展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源自西欧的现代化的“全球化”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的特点,决定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只能是在“古今中西”多种异质性教育资源的冲突与融合中,通过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有机整合,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新教育这一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典型案例,既遵循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更体现中国本土教育特色。中国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发展、均衡发展、教育扶贫、现代化转型新经验,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普遍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全球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的新方略。中国教育现代化开辟了全体人民共同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成果共享的新境界,体现出重要的战略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