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朦胧空灵的康桥世界--浅析《再别康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和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物诗,主要意蕴是抒发诗人对母校康桥的眷恋之情。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如果联系康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创作《再别康桥》时诗人的情感状态以及诗歌文本选景用物的特别用意,就会发现怀人才是《再别康桥》的主要意蕴。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是一个才气横溢、交游极广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魅力把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艺术推向了顶峰,同时这部作品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康桥曾寄托着诗人美好的人生理想.对徐志摩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相似文献   

4.
康桥是一个让徐志摩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罢》和《再别康桥》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康桥情结”贯穿于徐志摩一生诗文之中。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颂的,便是《再别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回到康桥,故地重游。11月6日,  相似文献   

5.
一、漫溯康河 (播康桥照片)这是康桥,徐志摩从这里开始他的寻梦之旅,而《再别康桥》就是诗人寻梦之旅的一次沉默放歌。今天,我们就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重温他那康桥之梦。  相似文献   

6.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7,(5):45-49
《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之所在,又使得它完全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作之林。  相似文献   

8.
从来没有哪个作家的语言像徐志摩那样让我着迷。喜欢上他的作品是从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开始的,而不是中学时就读到的《再别康桥》。不知道诗人当时感到些什么,我很难明白他这首名诗背后的话,为何“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然而散文不同,他的文笔奇美,把我带入了清澈秀逸的境界:“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协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灵性。”还有欧化的长句,非得读好几遍不能领会其中的美感。而后我就迷上了志摩所有的作品,这篇散文更是百读不厌。一位作家朋友笑我还是中学女生的口味,但我并不为此感到脸红。许多年过去了,别的书渐渐失散,但他的书一直带在身边。他的语言,滋润着我在欧洲几年里枯竭的中文思维中枢。我喜欢自由脱俗的情感和理想主义者亮晶晶的额头,这些并不因为时间的逝去、理想的破灭而失去它们的光彩。他纯洁之美的篇章,他对人生的单纯信仰,让我生出的何止是敬意!我以当年为了应付考试获取的知识,实在不能理解影响了他的十九世纪英国浪漫派诗,我当时甚至不知道志摩笔下的康桥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剑桥。学校给我的文凭,没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有遮羞的功用,全不能遮盖我的空疏和寡陋。徐志摩说他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线索,如果说我过去的人生也寻得出线索的话,那么我后来去法国留学,为的是去欧洲“游学”。也还算得上是一笔清晰的线条。  相似文献   

9.
艾巍 《文学教育(上)》2008,(20):100-100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跳跃的文字常常将我带人清波荡漾的康桥,欣赏一首悠扬的康桥乐曲,从中领略徐志摩诗化的人生。诗中表达的阵阵轻乐和徐志摩深崇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上关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有关,《再别康桥》将“音乐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再别康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是作者重游康桥前后甚至整个人生苦旅中的一次心灵放歌。其艺术特点是通过描述康桥之景来抒发内在的深情,意境优美,情景相生。而作为新月诗派重要代表的徐志摩在实践闻一多提倡的“三美”主张中,更是将音乐美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再别康桥》写作时间的确认《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1.根据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06页)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  相似文献   

12.
张燕 《考试周刊》2012,(19):12-13
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集中体现了他“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和人生追求,向我们袒露了至情至性的纯关人格和人性。  相似文献   

13.
王忠杰 《考试周刊》2012,(39):10-11
徐志摩的散文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呈现出浓丽华美、空灵飘逸的独特个性。本文以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修辞手法为例,探究徐志摩散文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康桥,现常译为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名胜地,作者曾于1921年在剑桥大学研究院读书。在1922年8月10日离英前,写成长诗《康桥再会吧》。徐志摩于1928年故地重游,于归国途中的11月,在轮船上写成了《再别康桥》,发表于年底。赏读诗的第一节,我们感受到的是悠扬、动听的音乐,被诗人  相似文献   

15.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再次回忆康桥(英国剑桥大学,诗人曾留学剑桥大学)时所写的一道告别的抒情诗,这首诗运用别具匠心的艺术技巧,通过再次向康桥辞别,描绘出康桥艳美动人的形象,来表现诗人对康桥的难忘的、无限的依依惜别的情怀,眷恋不舍的爱慕之情。 那么,再别康桥艺术技巧的别具匠心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结构完整严密。 全诗是紧扣“离情别意”来写的,核心是一个“爱”字。时间从夕阳西下到满天星斗的夜晚;地点是康桥河畔到满载星辉的船上。全诗共七段,通过首段和尾段的照应来加强“离情别意”的韵味,表明爱的深沉和爱的难忘。中间五段是尽情描绘“别景”,使康桥之美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第四段是时间和地点的转换处,从傍晚至夜晚,从河畔转到水上,成为  相似文献   

16.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留学于此。回国后,就诗  相似文献   

17.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诗兴勃发,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驰骋在诗人奇异的想象之中。全诗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营造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人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流连,对往昔的眷恋,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一首《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18.
一、文本探究 在《再别康桥》中,作者从曾经的一段特殊感情经历和美丽的康桥写起,用极精细的工笔,为我们描绘出康桥的风韵。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那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现眼前,但诗中内容显然不仅于此。作者通过对康桥的告别化成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唤醒心中的复杂情感,使读者体会到梦幻般惆怅的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9.
在熙攘喧闹的世界上,惟有音乐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每当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或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肖邦的《夜曲》,都能使人得到一种新鲜的感受。同样的感受,还可以从画中获得,尤其是那种展现大自然风光的油画所散发出来的静谧安宁的气氛,足可以使人陶醉。出乎意料的是,在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同样可感受到音乐与绘画的灵性,如作者自己所说:“超出了图画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我虽然没亲历过康桥,但徐志摩用细腻的笔触将康桥的每一条波纹,每一株青草都描摹得深入人心,仿佛能从作者飘逸隽永的文字中洞悉…  相似文献   

20.
正这是一个教育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策略、方法层出不穷,各路专家、新秀风起云涌。而"各门各派"之中,笔者认为理性的"训练"多,感性的"熏陶"少。"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的"眼"、"求知欲"和"自我意识"显然不是康桥"训练"出来的。有些东西无法"训练",只能"熏陶","素养"便是这种只能"熏陶"而不能"训练"的东西,而语文的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