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沈阳电视大学作为中央电视大学首批社区教育实验中心,以“沈阳数字化学习港”为依托,广泛开展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活动,使社区教育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已然到来,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跟上时代发展和面向未来的潜在要求。教育领域的各种数字化战略、场景和行动无不在诠释着教育数字化转型,但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深入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核对其实践落地和行动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是教育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的需求,其中“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变“基因”,转型是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的“转基因”变化,这个过程会形成三种新的教育文化基因:学为中心,适性发展;需求驱动,开放创新;人机协同,数据赋能。此外,在智慧教育论的指引下,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统筹布局整合进化论、催化论、应变论、嬗变论,促进教育系统的创新和变革,并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转型框架、数字领导力、数字能力和成熟度模型来破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迷思。  相似文献   

3.
李雄威 《职教通讯》2023,(12):20-22
<正>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赋予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新使命与新任务,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2022年,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吹响了教育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号角,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战略制高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广播电视制作技术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广播电视向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数字化的广播电视制作技术为教育电视的制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数字时代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制作及教学应用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分析这些新的特征 ,探讨数字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的规律 ,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 ,促进教育电视制作及其教育应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本位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的快速普及,曾位居远距离教育传媒首席的教育电视虽不会退出,但在远距离教育中的优势渐失。固守“电视教育”的传统定位,教育电视发展将困难重重。为使教育电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学习型社会,本文从教育电视的发展历史和当前成功的教育电视精品分析中提出回归“电视本位”的思考,并重点探讨了大众化教育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频道栏目化、节目精品化、节目内容人文化、教育形式互动化、运作开放化。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流程再造和提质增效。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引擎,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黑箱”本质引起了人机信任危机,存在违背教育中的公平、责任、透明、伦理等基本约束的风险,阻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本研究梳理了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引发和加剧的四大治理难题,剖析了可信教育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可信教育人工智能的基本框架,总结了可信教育人工智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提出了可信教育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建议。研究建议出台可信教育人工智能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将技术可信度纳入教育数字化建设评价体系中,深入推进教育数据治理,提升教育从业者的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7.
试论新世纪教育电视的发展趋势与传播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电视的本质特征是利用电视传播功能、电视技术和艺术的手段 ,向社会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进行社会教育。当前的教育电视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推动下 ,传播媒体市场激烈竞争和环境发生了剧变 ,教育电视传播没能真正体现自己的特征 ,发挥出应有优势。本文就当前教育电视传播媒体所处环境和现状 ,冷静地思考了新世纪教育电视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吉林电大自开展远程教育以来,加大了设备的投入,经过“中央电大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学校现代化办学手段大大提升,建立了融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于一体的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形成了天地人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网上网下互补,优质教学资源整合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远程开放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9.
电化教育发展几十年来,教育电视一直是现代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体,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成为我们探讨的课题,本探讨了教育电视资源数字化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育创新和变革的价值日益凸显。然而,不可否认,尽管数字化转型一词很早便已被提出,但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该研究首先探讨了数字化和信息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系统转型方法之间的差异,以从中透视教育数字化转型之“数字化”内涵;从创变的本源中,洞悉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转型”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随后,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框架,从教学维度、基础设施维度、管理维度和外延维度分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的基础性场域。最后,从新范式、新思维、新能力、新环境、新资源、新应用和新文化的发展层面叙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能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慧 《教育与职业》2023,(14):65-70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时代特征。基于数字技术融通创生高职劳动教育新生态,通过数字劳动牵引带动高职劳动教育新模式,强化数字素养保障高职劳动教育新成效,是有效推进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劳动教育理念与数字劳动需求不匹配、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充分等问题,需构建“嵌入—融合—创造”的目标发展机制“,手段—资源—模式”的支持保障机制以及“共识—共研—共建”的协同治理机制,以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2.
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21世纪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并且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特点。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教育数字化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为此,建议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教育新基建、完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提升师生数字素养、释放数据红利、研制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坚持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等,使“推进教育数字化”成为我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及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体系的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13.
智能化程度加速提升的数字技术,不断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迈向数字化生存新境界。数字技术也被认为具有重塑教育体系和教育生态的力量,并由此掀起了一股教育数字化发展浪潮。在教育领域,以“化”称谓某种教育发展趋势的语词比较常见。但是,类似“教育数字化”之后还冠以“转型”的情况却较为罕见。教育数字化本质上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系统的过程,即以特定技术手段为依托重构和优化教育系统。教育数字化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化”到“转型”这一步。并且在实践中,它也存在多重隐忧:扭曲数字化目标,容易偏离教育的初心使命;夸大数字化作用,容易脱离教育的真实需求;淡化数字化阻力,容易忽视技术的负面效应;放纵数字化权力,容易导致技术对人的宰制。教育数字化必须坚持以赋能教育为旨归。  相似文献   

14.
王海英 《文教资料》2007,16(8):38-39
数字化教育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高校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校园网络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是高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建设。本文就数字化教育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利与弊及应对策略作一下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ICT(信息和通信技术)技能在德国的关注度也日益加强,学生的数字化能力业已成为了德国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为实现教育技术创新,快速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推动以“教育4.0”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变革,德国政府推出“数字教育战略”。通过对德国的数字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技术赋能促使受教育主体的成长环境、认知方式及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大地便利了他们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知识学习,却往往忽视了“人之为人”之本性的内在涵养及其应有的习得,而这必然会催生并促进数字化教育向着人性化方向的变革。事实上,与以往相比,数字化原住民已经表现出了“伴随技术成长”“善于多任务处理”“依赖图像学习交流”以及“喜欢即时满足和奖励”等四大特征。然而,从人性化的教育视角来看,这些特征极易造成“真我主体迷失”“深度学习缺位”“伦理角色错位”以及“情感满足匮乏”等困境。对此,我们需要以人性化教育理念为核心、以顺应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为引领进行教育变革,其路径主要包括明晰现实主体身份以促进人机共生发展、完善深度学习机制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复归师生伦理角色、打造数字教育情感文明等四个方面,以此构建数字化教育技术背景下的人性化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我国在理论、政策、实践三个层面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支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体系。理念上,基于“构成”“带动”“引领”关系、财政主导投入、战略规划驱动,以数字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价值上,基于机构间、主体间、资源库的相互融通,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治理上,以综合性与统筹性、专门性与协同性、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基石,推进层级治理与部门协同;实施上,以数字化推进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方式、教育组织体系变革;步骤上,遵循三步走的差异化行动路线;效果上,以教与学模式变革、学校管理机制优化、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形成的巨大数字化浪潮,蕴含着驱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推动乡村教育形成更宽领域、更多方位和更深层次的开放办学和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教育资源供需双方动态调整和相互匹配,深化乡村教育流程再造和业务生态创新,重拾乡村原生态优势以助力城乡教育异质发展,数字化深刻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制度设计的缺失缺位之滞、多元主体的数据素养之限、传统教育的技术融入之困和核心技术的发展瓶颈之缚“合谋”削弱了数字化赋能效果,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技术主体论,我们认为积极引导顶层政策机制“及时归位”、主体数据素养“精准培育”、乡村教育场域“革新优化”和教育技术研发“持续跟进”可成为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加快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潮流。在教育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抵达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目前,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在顶层设计、实施路径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本文结合《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介绍了上海市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系统架构的进程,并对相关实施路径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包括通过新基建支撑教育的新愿景,通过数字基座打破数据壁垒,通过自上而下的场景规划与自下而上的案例探索共塑教育新常态,以及通过数字素养提升、评价改革、资源建设推动教育深度变革等过程,回应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系列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备、乡村教师数字化教育能力缺失、乡村数字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堵点。因此厘清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逻辑是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与育人逻辑有机耦合,利于明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向。建议通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更新、教学模式改革等途径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精准匹配、按需推动技术与乡村教师精准对接、精准设计区域性乡村学校数字化发展方式,解决乡村教育生态失衡等问题,实施配置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策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教育云平台联接城乡学校,汇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协同化”发展新格局,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