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2.
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术的推广,使得声音在传统文字出版领域退居幕后.从音像出版走向融媒体时代,有声出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融媒体时代的有声出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以音乐、音响、图文等为辅,既包括实体文字出版物中的有声内容,又包含纯数字形态的在线音频内容.目前有声出版面临着优质精品内容不足、盗版侵权活动猖獗、公共文化服务场景缺失等现实困境.促进新时代有声出版健康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声音的出版价值,加强优质原创内容研发,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强化有声出版的文化使命担当,积极"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进入家庭之后,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逐渐从报纸、刊物和广播扩展到电视,也就是从以文字语言和有声语言扩展到了有声语言和人体语言相结合的双渠道传播方式。人体语言,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或强化情感,增加传播效果。人体语言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可以推定,人类最早的信息交流中  相似文献   

4.
姜泽玮 《出版科学》2021,29(5):31-40
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微信听书"为中心,围绕"内容""形态""场景""满足"四个角度,对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现状进行量化与质化结合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声书传播的问题与发展进行讨论.目前移动新媒体有声书传播包含"AI语音—文字有声化""真人语音—口语传播"两种声音与表达形态的对位,用户对二者的使用基本相等;用户收听内容以文学类为首,整体"重文轻理",且内容大多与用户自身职业(专业)无关;夜晚的卧室与白天的家庭起居空间为主要传播场景,"时间管理满足""情感满足""身体满足""知识满足""经济满足"构成有声书用户主要的使用满足.总体来看,内容的有限性、场景的封闭性、传播的交互性和声音的艺术性是移动新媒体有声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四个重要问题,有声书的发展能否迈入新时代,取决于实践对这四个问题的回应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形声兼备,视听合一,是电视新闻的独特天赋和个性,是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的最大区别,也是电视新闻最突出最吸引人的优势所在。我们知道,报纸作为一种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新闻媒介,只能给人以文字形象的视觉感受,有形无声;广播运用声音传递新闻,只能诉诸人的听感官,有声无形;而电视新闻以屏幕形象为主,辅以声音、音响及文字等,彩色电视还有颜色,成功地实现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具有以视觉形象和声音同时作用于人的视感官  相似文献   

6.
吴刚 《新闻前哨》2010,(6):33-35
为了应对视频网站对受众的争夺,电视媒体开始了整合文字、声音与影像传播的媒介融合之路,并借助多媒体网络传播平台,以实现受众与媒体影响力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分析CNTV媒介融合策略,对CNTV未来发展作出积极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接要:在当今各种媒体部分功能融合进程中,音频传播异军突起:从广播节目融合报刊深度阅读中调动发挥有声语言功能得以拓展,又以新闻播客的兴盛体现报纸对有声语言传播的介入运用,二者都成为音频媒介产品有力传播,凸显人的口语—有声语言在新传播中重现权重地位;抖音-TikTok短视频传播,在大洋两岸社交媒体中跨疆界勃兴夺魁,其体现音画影像传播中人的存在认同,人的声音-语音工具在融合媒体时代传播中巨大生命力的机理,有待业者深入研究运用.  相似文献   

8.
张瑶  杨晨 《现代传播》2024,(2):38-45
平台的有声文学作为一种“有声媒介”再兴起,正将原本作为文本内容存在的文学推向再媒介化的未来向度。一方面,有声文学作为传统文学文本的一种跨媒介传播形态向旧媒介致敬;另一方面,有声文学正把声音从一种载体重新定位为物质中介物,把声音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重新归还于人。未来,以平台化为基础的有声文学再媒介化进程,可能会促成基于声音物质性基础上的全觉感知、基于音频游牧性特征下的现代性听觉空间,以及基于听觉空间易变性特征下的隐喻失效。  相似文献   

9.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媒体采用一种或几种媒介传播形式:报刊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画面播放节目。网络新闻媒体则兼容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和动画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和发送信息,实现了“数据、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在单一和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具有传播方式多媒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曾巍 《出版科学》2023,(5):14-22
声音出版的概念,是针对有声出版实践中将声音作为文字内容的附加媒介,对声音出版价值认识有失片面的问题而提出的。声音出版强调诉诸听觉的声音既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内容主体,也可以是其呈现形式,着力于声音资源的充分发掘、存储、加工、生产与传播,以及声音特性的高效利用。留声机发明为声音出版登场创造了技术条件,此后随着媒介技术变革而出现的音像出版、有声出版、在线音频等,是不同阶段声音出版的实践样态。在出版深度融合、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声音出版需要进一步深挖内容资源、优化市场配置、激发宣传功能、升级媒介技术、营造出版生态,实现技术、文化与产业的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虹  杨启飞 《编辑之友》2021,(8):前插2,6-11
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赋予声音成为未来传播主流介质的潜力,视觉霸权框架下长期湮没不彰的听觉文化有望被释放.在声音的赋能下,我国诸多广播媒体尝试重塑听觉空间,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塑造全流程智能广播系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未来,广播媒体应在关注声音媒介属性、技术属性的基础上思考其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平衡主体感官比率,塑造听觉共同体,构建广播"声"态圈,促进技术与艺术的水乳交融以及人与社会的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2.
后冷战时代的俄乌冲突在话语博弈上体现了以下几点媒介化特征:一是博弈主体分化为“合纵”与“连横”两个话语群,并形成道德对峙;二是技术改写了博弈场景,作为物质的身体借助社交媒体构成“身体-网络视频”型外交共同体;三是在博弈叙事上,以共情传播唤起全球公众的情感认同/厌恶,以“恐惧”与“希望”双重诉求的方式对战争前景进行预设,倒逼公众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3.
段然 《河北广播》2006,(6):87-89
广播媒体的有声语言是文字稿件内容传播交流的载体,它不是一个机械的简单的声音语言传播过程,更不是复印机一样的横向扫描。  相似文献   

14.
一、播音主持的特定内涵 播音主持,指的是广播电视互联网节目中,传播主体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所进行的创作活动.由于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媒介形态以声音、形象为主要特征,当下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为代表的传播主体,正是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将传播内容、传播意图与听众、观众、网民的视听兴趣、视听理解与感受连接起来.因此,有声语言、副语言传播的创作活动,更体现着媒介传播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其语言不仅代表他个人,它传播的是一家媒体、一种文化乃至一个国家的声音。主持人的语言问题不可小觑。 广播电视是以有声语言为主的媒介。主持人通过自己的语言与嘉宾对话,与受众交流,表情达意,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16.
张孟杰 《视听》2023,(4):94-97
随着社交媒体的泛化,各种新鲜事物以媒介为中介最大程度地充斥着现代人的感官系统,刺激和形塑着人们的身体感知方式,使其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嗅觉都得到了极大满足。坐在电脑前的“机器人”与在赛博广场中肆意表演的“人”镶嵌在同一个身体中,展现出身心隔离的现实景观。而当广场中的戏剧落幕时,原本隐匿在幕后的孤独感会被无限放大,在此身体和媒介的互动场景下,触发了人们的自我规训机制,但似乎收效甚微,用户在浅层赛博空间和真实生活场景的夹击下逐渐呈现出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时间是媒介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探寻疫情期间媒体新闻报道对时间感知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媒介时间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媒体通过全天候、多维度、多渠道的报道影响身体的具身,重构了时间的感知,赋予受众身体在场;同时媒体建设性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新闻报道实践正好契合疫情期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理念,平衡受众的认知,促进信息治理,引导舆论,感化受众同心同德,引发共鸣,继而推动受众同向同行、聚民心、凝共识、汇力量赢取全民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日异月新的媒介技术和剧烈变革的媒介生态,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早期的纸质阅读转为电子阅读,无声阅读转向有声阅读.在融媒体环境下,网络有声媒体得到了更多的突破与创新.本文试从网络有声媒体从低效到高能的生产制作模式、单一到多元的媒体内容、固定到移动的收视方式进行探讨,进一步对网络有声媒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网络有声媒体从技术上要加强媒介融合,内容上要输出优质内容,传播上要正确引领价值,从而构建了多元化、平台化、平民化的有声阅读行业.  相似文献   

19.
2019年中国正式进入5G元年,新技术的发展给机构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新技术为机构媒体的内容传播赋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场景体验;另一方面,传统纸媒与音频媒介的融合发展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以头部声音平台数据为切入,结合用户调研和机构媒体实践,旨在为机构媒体音频发展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20.
闫筱曼 《视听》2024,(3):114-117
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迭代,“第二口语时代”全面到来,媒介平台的发展趋向于感官的平衡化,“口耳相传”在互联网时代得到重塑。在这样的背景下,听觉文化呈回归态势。同时,互联网中的交流情景被不断重构,使得数字化社群中呈现出“口语性回潮”的趋势。数字口语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显现出声音媒体、音画同步、智媒融合等发展方向,不断渗入媒介的脉络中,参与人们生活场景的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