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职业倦怠感通过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状态,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相关研究注重对外部影响因素的探讨,缺乏教师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对职业倦怠感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基于1169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教师内外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对职业倦怠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倦怠感在性别、学段、职称和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内部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负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外部从教动机正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社会情感能力在内部从教动机对职业倦怠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革新教师引育理念、保留教师从教“初心”和提高社会情感能力,预防或缓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2.
本项目调研目的——了解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三者的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274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在性别、教龄、学历上差异显著;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教学效能感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苏雯 《广西教育》2014,(25):8-8
正据调查研究表明,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职业。农村小学班主任由于教学环境艰苦、考核评比活动繁多、工资待遇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导致出现教师转岗流失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减退等现象,这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消除农村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感的策略。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为了减轻和消除农村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感,必须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提高农村小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人本管理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经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源自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新政策的压力、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太高等因素,幼儿园人本化管理可以缓解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从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5.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高校英语教师,采用相关量表考察其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英语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水平较高,职业倦怠水平总体不很严重,但其核心成分情感衰竭维度水平较高;(2)英语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均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其自我概念与教学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3)自我概念是解释职业倦怠的重要变量,其教学满意度、师生关系、自我接纳、风险接受和主动性维度能够显著预测职业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22,(1):131-136
本文采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C学院教师开展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且程度较严重,低成就感问题凸显。女教师、硕士学历教师、20年以上教龄教师、副教授以及50岁以上教师群体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从社会环境、学校组织及教师个体三个方面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教师在工作中价值感和效能感等,从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MBI职业倦怠量表和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内蒙古8所职业院校的1340名教师进行了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并不严重,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职业倦怠集中体现于教龄在1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专职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基础课教师身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那些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省395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3.5%的教师有严重职业压力,43.8%的教师有轻度职业压力;有轻度、中度和重度职业倦怠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8.2%,7.8%和2.8%.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职业倦怠会造成情绪衰竭、消极怠慢、低职业效能感等不良影响,从而降低高级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到社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阐述职业倦怠给学生、教师及高级职业学校带来的危害,分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并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尝试提出消除职业倦怠感的方法,强调激励措施在消除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的重要性,同时呼吁社会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职业倦怠是现代人适应现代复杂社会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不良状态.职业院校教师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上充满压力、挫折和职业倦怠感.研究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MBI职业倦怠量表和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农牧两所职业院校的134名教师,进行了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表明: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并不严重,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职业倦怠集中体现在教龄在15年以内的年轻教师、专职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基础课教师身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那些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是现代人适应现代复杂社会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不良状态。职业院校教师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上充满压力、挫折和职业倦怠感。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以161名高校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探究高校初任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及其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是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二是职业倦怠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离职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提升教师自我效能感有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以降低教师离职倾向,促进高校初任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由职业压力引起的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生涯和发展历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职业倦怠易使教师的心理、生理、行为和情绪等处于不良状态,由此引发的习得性无助感和无力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延缓或阻碍作用,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倦怠的产生,既源于个体人格和职业角色特征因素,又与社会和组织因素密切相关.对于职业倦怠感的缓解,一方面需要组织干预,另一方面需要个体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福州市培智学校为例,提出了培智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有可能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这个大胆猜测,并通过相应的问卷调查使这一设想得到确认。在此基础上,就培智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培智学校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在社会众多职业中存在,而且也在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对工作和生活处在一种过度压力和挫败感中,身心感到疲惫。这种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并且在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师及教学中更为明显。文章拟从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教学因素三方面揭示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惠州市10所有代表性的乡镇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总体职业倦怠感得分为1.78,低于职业倦怠感得分中数2.5,职业倦怠感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有教龄、职称、工资待遇、工作量等4个。建议采用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奖励机制、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等方法来做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赵玉香 《林区教学》2014,(8):110-111
作为负有高度教育责任的教育群体——中小学教师,面临着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教师个体的职业倦怠感日益严重。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体制机制、社会环境以及教师个体因素,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减轻中小学教师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担,营造宽松和谐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以纾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9.
独立院校英语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感一旦产生,将会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职业倦怠感对于独立院校英语教师影响,提出相应策略,旨在预防和抑制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促进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英语教师队伍的良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灾后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学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县灾区221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灾区不同年级的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灾区不同年级和任教年限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差异;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灾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进而得出结论:灾区教师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