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但是一位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道德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对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一番客观的分析与评估,对我们如何从事道德教育或许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热爱大自然、极富生命情趣的人。朱熹在福建的福州、南平、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等地留下了榜书、题名和诗刻等不同类型的摩崖石刻。朱熹在福建的摩崖石刻的价值体现在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助于研究朱熹的书法艺术、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提升摩崖石刻所在地的旅游文化品位。研究朱熹在福建的摩崖石刻,对推进朱子文化研究,进而展现出伟人朱熹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是目的”理应成为道德教化的基本价值理念;完整、独立的生命存在是道德教化的基础,提升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是道德教化的基本目标;尊重人的生存的基本需要和相应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追求更高的存在境界和存在价值,是道德教化的价值路向。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化作为道德法律和道德内化的必须手段,其规律性,科学性的运作近年逐渐为教育学,德育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所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育德价值和自我享用价值,但是,与之相伴的部分领域的教化误区也突出存在,文章例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误区,一是道德善恶标准误区,二是道德教化方法误区,三是道德教化内容的或缺性吸纳,并对其误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朱熹题画诗反映出异于宋代诗学审美的独特性———自然理趣与风骨谐趣。其中他题画诗中所蕴涵的自然情趣,哲理精神、道德风骨、幽默诙谐丰富了宋代题画诗的审美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6.
肖祥 《教育研究》2023,(1):47-57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7.
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今天的道德价值断裂 ,意味着道德教化理念与方式的偏向 ,反映了中国社会道德伦理教化资源与力量的匮乏。道德强制是一种恶。教育运用强制手段执行某种道德不仅是徒劳的 ,也是不道德的 ,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 ,只能引起更多的不道德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33):2-3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又兼诗人身份,他的诗歌创作中多带有儒家义理精思的表达。朱熹一生多从事学术交流与教育活动实践,在他以这些活动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可见他对性情中和、情通理得、尽性成德等儒家传统教化哲学思想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体现在矫正行为、价值定向和情感感化方面。道德强调的是自觉、自愿、自由、自主,所以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面临很多困难。发挥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关键要体现学习者“自我”的在场,体现道德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道德观与其认识论密切相连,其中关于善恶的思想认识体系丰富而深刻.从研究朱熹善恶观的价值出发,探寻朱熹善恶观形成的道德思想渊源,分析朱熹善恶观的德育内涵,结合当代德育特征对朱熹善恶观予以现代审视,力求探寻朱熹善恶观在现代道德伦理建设和德育工作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试论道德教化的对话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的道德教化是基于生命的叙述与倾听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就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来显现个体生命的伦理关涉。传统道德教化突出教化者的威权性,是独白性的道德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凸显,对话性乃是现代性教化的基本特征。培植对话性道德教化理念的关键问题是:生命世界的凸显,个体性话语的培植,自由自主的交流情景,开放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2.
无论何种形态的文化活动都离不开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土壤,道德教化也是如此。苏区革命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重视道德实践的方法以及追求和谐关系的目标,在当代仍然具有鲜活的道德教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德想象:一种新的德育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作为一种方法论,是人对道德与真理的沉思和探险,是道德教化赖以实现的心灵基础与内在根基。想象不是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而是道德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教化哲学,道德想象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并提示了另一种教化传统和逻辑。在这一视野中,那种过于实在、过分依赖于生活实践的教化信念受到了质疑。在新的教化哲学之下,道德教育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伦理资源和教育视野,它使人们有可能将道德想象和艺术审美引入教化实践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在道德教育中那种超越性的高级生活对于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价值,使我们能够拓展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有可能借助道德想象的力量,构建一种由理想信念通往生活实践的教化逻辑。  相似文献   

14.
教化育人可以说是中国德育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任务。中国的德育执行的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和先进性的教化,具有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的全育作用与全局优势。对于中国人来说,重视道德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践履道德而获得生存感,追求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在中华文化中既是自然性质的实际存在,又是人文精神的理念象征。朱熹在天气气象、鬼神存在、精神象征、易象卜筮、道德伦理等诸多场景中论及龙,在天气气象、鬼神现象场景中,朱熹力图对龙进行一种自然的解读;在精神象征、易象卜筮等方面,朱熹则进行一种伦理道德上的诠释,表明朱熹既要破除迷信、格物求知,又要彰显人文价值的道德追求。朱熹对龙的论说体现出中华文化中龙意象的多样性及其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陈凤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8):104-106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论述朱熹道德教育目的、阶段观,以及注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法等思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现实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理为善而人欲为恶,这是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表达。道德价值论是任何一种道德理论体系的基石,探讨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对于深入研究朱熹的天理观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常建勇 《教育艺术》2007,(12):46-47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代儒学教育大师.朱子理论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官方教化的主要内容,在教育领域处于独尊地位.朱子的自我教育思想,是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进行的教育活动,由道德认知到情感认同、意志锻炼直至行为践履,每一个环节的完成,都离不开对自我教育方法的具体选择和准确把握.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律、自省、存养、居敬等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和修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白性教化以对社会成员的规范的一元道德价值设定为基础 ,以个体人格的依附性为基本依托 ,以个体对既定伦理目标的接受、认同、贯彻为目的 ,以威权性、灌输性为其基本特征。独白性教化切合于传统专制型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传输的需要 ,因之而成为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形式。随着独白性教化的社会依据的解体 ,社会道德教化呈现出对基于平等、自主、个性的对话性的追求 ,对话性成为现代性道德教化策略的基本标示。  相似文献   

20.
儒家政治美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在其政治意识形态、权力阶层、权力运作以及政治批评标准上都体现为一种政治美学.在这种美政当中,道德教化是内容,美是形式.儒家试图用礼乐等审美的形式,超越道德理性对人的压迫与限制,把道德理性对人的压抑,转化为主体自在的心理诉求,并通过审美化了的道德教化,最后达到一种美善相乐之境.这就是儒家美政的真实内涵.在这种政治美学架构更多地沦为一种理想时,它对现代人类的道德教化与生活审美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