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实践证明 :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 ,他就学会了谴责 ;生活在敌意之中 ,他就学会了争斗 ;生活在恐惧之中 ,他就学会了忧虑 ;生活在友爱和真诚之中 ,他就学会了和谐 ;生活在欣赏与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愉快和感激 ;生活在认可和承认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并建立目标。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他就不会沉溺于简单的说教之中 ,他就会抓住各种契机发现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从“兴趣”中学会自信 ,从“自省”中学会自立 ,从“平等”中学会自尊 ,从“赏识”中走向成功。一、赏识成功教育的模式赏识成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注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一直都要求考生“联系(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和感受,比如2009年“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2010年“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11年“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比起此前要求考生联系“社会实际”,只专注于对他人、他事、他物评头品足而弃“内省”于不顾的提法,更体现了清醒地“关注自身”“审视自我”“解剖自己”,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他事、他物的关系的价值取向。这就告诉考生,作文应注重叙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王冠 《课外生活》2011,(6):28-30
陶行知被称为“人民的教育家”,他忠于教育事业,提倡“生活教育”。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他的领域论,“生活即教育”是他的本体论,“教学做合一”是他的方法论。此外,还有“即知即传”、“在劳力上劳心”、“教人者教己”、“小先生制”,等等,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大学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方面,是他的“社会即学校”中不同于晓庄、育才一类正式学校的大学校,即社会大学校。关于这个大学校,陶行知先生有一套完整的理论。重庆社会大学和后来的上海社会大学,就是实践陶行知先生关于社会大学思想的场  相似文献   

5.
“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这所学校)和别的学堂不同。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若是过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要过未来的生活,就要与人群隔离……我希望乡村教师,要办今日之学校,…  相似文献   

6.
三人行     
陶行知从不孤零零地看待教育,他是在救国救亡的环境中定位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他的教育观被认为是人民本位的大教育观。具体地说,就是第一向生活学习,第二学做真人,并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探索出一套新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要求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后来在办学实践中,按照教师的不同类型,又加上要有“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味”和“民主作风”等。他认为真即善、即美。他要求师生要把学校创造成“真善美的乐园”,以学校为园地,“创…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活在大夜弥天,充满污秽和鲜血的黑暗时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无疑十分丑陋,他的生活境遇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无疑十分艰辛,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有这些并不能泯灭他对美的发现和向往。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如能自慰慰人”,也是美……美无时无处不在,“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相似文献   

8.
论身心统一的体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人的活动:理性蕴于其中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灵魂》中,对人的本质体系予以了勾画。他认为,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在本质上是由多种生命活动能力构成的,其中包括“植物性生活”、“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三个层次。高层次生活包含且又超越低层次生活。“植物只具有生长能力,其他生物则既有生长能力又有感觉”。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并使它为教育服务。植物的生长即指“能够在体积上增大,在数量上加多”,并且“它们的全部意义只是在于这种生长、增大和增多”。植物也有运动,如含羞草、向日葵等,“但植物…  相似文献   

9.
生活是怎样的?有人感觉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是如此的幸福,而有人却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不堪重负,如此的苦累,原因并不在于物质条件的优劣,而是在于他们的心灵感受。作者用很生活化的笔调给我们描述了三个具体的普通人的生活,阐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生活中的美。卖菜的妇人美,美在她“俗艳但是十分干净”的衣服,美在“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的小菜”,美在她“会细细地告诉我”,美在她“絮絮的话语”,还美在她“如深赏析美点秋的土地的笑容”。三轮车夫美,美在他的“提醒”,美在他的“等待”,美在他的“执意不肯”。邮递员美,美在他的“准时”,…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生活教育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相似文献   

11.
<正>二十多年前,作家汪曾祺先生离开了我们。人们称他为“文艺界的泥石流”“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如今,汪曾祺前所未有地受到追捧。他的作品和个性契合了当下的“时代情绪”,他的淡雅文风以及“向真向善”的生活追求,更是在当下的浮躁生活之中,绽放着持久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研究托尔斯泰的论文还是研究他的小说和诗学 ,我们都可以找到这位伟人一生直面“死亡”和“虚无”所追求的主体精神之原因 ,乃在于他彻底否定“非本真的日常生活” ,从而确立“爱”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在于他呼吁人类应把以“善”为核心的“道德至上”作为世俗生活的生活准则 ,并以此建立合乎真理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一个新时期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家,用他独特的笔墨诠释着他“中国式”的痛苦——不幸的中国人在当下那种糜烂、腐臭、无可救药的“中国生活”中作庄严而又无效的挣扎。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心中所独有的那种肮脏和阴暗,以及对那些麻木、卑怯的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困顿表现出深切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半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活在大夜弥,充满污秽和鲜血的黑暗时代,他所的社会环境无疑十分丑陋,他的生活遇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无十分艰辛。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知分子,所有这些并不能泯灭他对美的现和向往。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如能自慰慰人”也是美……美无无处不在,“美是生活”(车尔尼雪斯基《生活与美学》)。他还引用穆罕德的话,形象地把美比喻为水仙花,述了美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假如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灵魂的…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面刘梁实秋的散文世界的时候,无论视线向哪一方面展开,我们都不能不被他所构造的艺术殿堂所吸引。在梁实秋的散文创作中,他不仅以“浪漫心肠”面对山水风光,人情世态,更以“古典头脑”于自然、社会、人情、人性中透视生活的哲理,形成了他观察生活,描摹世态,抒发情感的独特意向和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视角。正是这种“浪漫”与“古典”结合的意向,赋予他散文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睿智闪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岩村和朗是谁? 岩村和朗是日本著名的绘本创作大师、儿童文学作家.他的生活本身就像一个童话:在31岁时,他幸运地抽中大奖,得到了位于粝木县益子町的住宅.于是他携妻带子搬离东京,来到乡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在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也由此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作品.他创作的“14只老鼠”“7只老鼠”“森林里的松鼠”“小猴子坦坦”等系列图书被翻译成英、法、韩等15种文字,并多次获奖.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知道的 ,被称颂为“语言艺术大师”和“人民艺术家”的老舍 ,以他轻松幽默的笔调、俗白洁净而又凝练风趣的语言 ,为我们提供了“京味”极浓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世态画与风俗画图卷。其间 ,寄寓着他在“五四”新潮影响下的启蒙主义和平民主义精神 ,既“入乎其内” ,对底层市民、特别是劳动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并与他们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又“出乎其外” ,着力于国民性的剖析和改造、发掘和弘扬 ,从而达到了化大众与大众化 ,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奇妙的交融。他的作品要从这种交融中去看 ,与他的作品有着密切关系的他的生活情趣和作风 ,也…  相似文献   

18.
西美尔对现代都市文化的理解和分析预示着当代的学术兴趣.西美尔从新康德主义出发,区分了内容和形式,把大都市生活看作是形式和内容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舞台.在他看来,现代都市精神生活涉及到“神经刺激的强化”、“人际关系的距离感”、“腻烦态度”、“冷漠”与“矜持”、“计算的准确性”等方面.他认为上述都市精神现象是货币经济、劳动分工和唯理智主义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西美尔的分析充满了富有洞察力的精细与雅致,但是他分析的非历史性以及社会学印象主义使他不免落入文化悲观主义的无奈.  相似文献   

19.
本书作者为复旦大学研究员 ,1999年他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一年 ,期间他的孩子也在英国学习和生活。本书真实地记述了他的一家人在英国读书、研究和生活的经历及对英国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观察和思考。全书分“中学篇”、“大学篇”、“社会篇” ,每“篇”下各有 10多个专题。“中学篇”主要介绍作者的孩子在英国上学的情况 ,介绍英国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思想教育、师生关系、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这些因素构成了英国中学教育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传统。“大学篇”主要介绍了牛津的学院…  相似文献   

20.
“黄色孩子”是直觉的外向性格最有创作倾向。在幼年时,“黄色孩子”喜欢一个人玩,他丰富的想象力会把玩具赋予任何角色。长大后,这种孩子适合各种有趣的工作。他总是相信着、期待着,他更多地生活在未来,而不是现在。“紫色孩子”生活在丰富的内心世界里。他总是疲于应付情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